首頁 在地哈燒 花蓮焦點

花蓮焦點

2017-04-08
臺灣陷狂熱選舉政治 經濟發展成為犧牲品
分享至


 

記者田德財/特稿 
任何一位執政者,在國家經濟發展中應該先取決於其對發展經濟的三個面向,一是經濟社會結構性的轉變,如城鄉人口結構、產業結構、就業結構、社會階層結構、收入分配結構等等的深刻變化;二是經濟社會質的方面的改善,如生活質量改善,生態環境良好,文化程度提高,人的素質提高,人力資本積漂,經濟增長註重效益性等等;三是國民經濟量的增長和擴張,幽增長速度、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等指標的變化。 
評論員認為,可惜的是,陳水扁上臺後,施政的主要任務顯然不是發展經濟,而是鞏固政黨利益與取得選舉勝利,這種對待發展經濟的態度,是由臺灣政治結構的劇烈變化所決定。 
第一,執政長達半個世紀的國民黨成為在野黨,而民進黨成為執政當局,這種政治生態的驟然改變及所謂「朝小野大」的格局,導致臺灣政壇各種政治矛盾與鬥爭空前激烈,陳水扁執政前四年年來朝野之間針對兩岸關係、核四、工時案、財劃法復議案、防 SARS,黨產、公投、制憲等一系列議題展開了無休止的政爭,政局極其動盪。在此過程中執政當局的中心工作,無疑是政治鬥 爭,鞏固新獲取的執政地位。 
第二,民進黨借助於國民黨的分裂,在尚未有執政心理準備的情況下僥倖上臺,尋求連任是其夢寐以求的下個目標,因此民進黨的心態始終是「競選者」而不是「當政者」;而習慣於執政的國民黨在一夕間淪為在野黨,更是志在重新奪回政權。臺灣社會便被帶入了狂熱的選舉政治之中,奪取各類選舉的勝利成為臺灣朝野最主要的目標,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則只能退居其次。 
第三,意識形態主導施政是民進黨當局的典型特徵,為施行其政治理念,臺灣的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往往成為犧牲品。為了維護民進黨「神主牌」之一的「反核」理念,民進黨上臺不久便 掀起停建「核四」風暴,造成政治經濟的劇烈震盪。為了另一項「神主牌」之二的台獨, 陳水扁更是不惜製造兩岸關係緊張局勢,從「一邊一國」、「公民投票」,到「催生新憲」, 一再嚴重挑釁兩岸事務,將臺灣拖入危機境地,破壞臺灣經濟發展所必需的和平環境。 
評論員認為,由於陳水扁施政中心是圍繞政治、選舉及意識形態,無心也無力真正推動反映社會大 眾根本利益的經濟發展,一個突出的表現就是經濟發展規劃與方案頻繁提出,卻大都不見落實成效。 
陳水扁政府相繼提出了「知識經濟發展方案」、「綠色矽島經濟發展藍圖」、「八一○○ 臺灣啟動」及「挑戰二○○八」、「六年發展重點計畫」等一系列發展規劃。二○○三年為了選戰的需要,再提出「新十大建設」規劃,將發展規劃作為選舉政治服務的工具。


關於我們  |  廣告刊登  |  客服信箱  |  免責聲明  |  隱私權聲明

立康開發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16060735
www.ksnews.com.tw
TEL︰(038)340131 ext 317
FAX︰(038)341406
地址︰97048 花蓮市五權街三十六號
對本網站的意見請寄︰888housesksd@gmail.com
客服電話:03-8331236 (服務時間:星期一至五 8:00-11:30;13:30-17:30)

掃描分享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