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在地哈燒 花蓮焦點

花蓮焦點

2017-04-18
有的醫院看不見視病猶親及專業醫療團隊的提升
最好詳查求診的醫生素質 主動參與各醫療決定 別讓救命治病的醫院 反變成傷害病患的場所
分享至


圖: 醫療最重要的就是避免醫療疏失,不要讓救命治病的醫院,反倒變成傷害病患的場所,圖為診病情況與醫糾無關。 (記者田德財/攝自網路)
 

記者田德財/報導 
急診,最怕醫療糾紛,一旦發生,對醫病都不利,但糾紛後相關的醫事審議委員會及醫師的醫學專業領域,病人無力抗衡,如真有過失,一旦出了人命,醫師一句:「併發症」、「感染」、「敗血症」、「心肺衰竭」等死因,過失責任消聲匿跡;尤有甚者,有的醫院看不到「視病猶親」的醫學倫理、有的醫院缺乏先進的醫療器材與設備以及專業醫療團隊的提升,還「飾無掩缺」,都是該檢討之處。 
曾任職波士頓醫學中心、「檢查你的醫師」作者提摩西‧麥克爾表示,病人若想避免醫療災難,首先要拋棄「你是醫師,你說了就算」的消極態度,盲信醫師就如同玩俄羅斯輪盤,是拿自己性命開玩笑。最好詳查你所求診的醫生素質,同時主動參與各項醫療決定。 
要維護病人安全,最重要的就是避免醫療疏失,不要讓救命治病的醫院,反倒變成傷害病患的場所。但現狀是,許多看來匪夷所思的醫療傷害,卻可能在各大醫療院所天天發生。 
例如嬰兒室護士把肌肉鬆弛劑當成疫苗接種,造成新生兒死亡;少年拔牙後陷入昏迷;開子宮肌瘤卻因麻醉變成植物人;弄錯檢體錯割病人攝護腺;開完刀紗布針頭留在病患肚子裡;甚至左腿骨折開錯右腿、白內障開錯眼睛,都是曾發生過的醫療疏失。 
預防醫療糾紛 
就醫一定要問清楚 
要預防醫療糾紛,醫改會建議民眾自救做個負責任的病人:就醫前:條列清楚不適的症狀和想問的問題,有禮貌地請教醫師,有疑問處應當面問清楚。診斷後:當醫師建議要開刀或告知為重大疾病後,可帶著病歷和檢查報告,找另一位同樣專科領域的醫師再次確認。 
治療中:如果遵從醫師指示治療一段時間後,病情仍然沒有改善,不妨試著請教醫師,「為什麼會這樣?」若無法得到答覆,應帶著病歷和檢查報告,並且條列不適情形與治療歷程,尋求另一位醫師協助。 
有的醫院看不到「視病猶親」的醫學倫理,病人期待的是:從事醫療工作者秉持愛心,視病人如己親,將病患當成自己的家人來疼惜,發揮醫療專業來呵護,讓病患身心皆安,在醫院內外充滿愛與感恩的醫病情是世間最美的畫面,視病猶親發揮充分的愛與真心呵護病患,才是最需要的醫療人文。 
有些醫院缺乏隨著病情變化 
該有的應變能力 
另外,有些醫院缺乏醫療專業訓練的優良團隊,也就是具有專業「Know How」的能力,能夠隨著病情的變化有應變的能力,讓病人有轉危為安的機會,即所謂「醫生緣、病人福」,但也應知道醫師非神,病人救不活,就怪醫師觀念也是錯誤的。 
台北榮總神經外科醫師李良雄專長腦部腫瘤手術,可說是醫療糾紛高風險群,他也有手術失敗的病人,但家屬還是很感謝,原因在於他用心建立醫病關係,花時間邊寫邊畫圖向病家說明病情、手術方式,甚至提醒女病人的先生記得要找娘家親屬一起來聽取治療計劃,以免萬一術後不佳,女婿還被娘家怪罪。若治療效果不如預期,他天天查房兩次,主動向家屬解釋病情,「至今沒有醫療糾紛。」 
別追求特別待遇 
未照標準流程出錯風險高 
有病人喜歡就醫時要求特別待遇,比方插隊去抽血、照X光、做電腦斷層、甚至臨時安插手術等。殊不知跳過標準作業流程(SOP),發生錯誤的風險相對增高。一位醫學中心副院長提到,臨床上就曾發生醫生逕自將檢體送去檢查,報告出來是癌症,進了開刀房切除腫瘤再送檢查卻是良性瘤的疏失。但因未按SOP執行,至今院方還查不出哪個環節出問題。 
具有律師、醫師背景的衛生署醫事處長薛瑞元指出,醫療糾紛不適合走司法,原因在於原告和被告有醫病關係。醫師是出於善意幫助病人,但結果不如預期,難道在法庭上拚個你死我活?結果是病家身心俱疲,醫護人員對濟世救人失去信心。 
如果醫院或醫師能在病人或家屬提出質疑時,很快面對且負責任處理;病人和家屬在醫院充分說明且負責後,願意接受、互相寬容,醫療糾紛通常可以很快地和平落幕,張苙雲引述高雄醫學大學副教授陳武宗的話,「只要能誠心溝通,很多醫療糾紛可以用一束鮮花解決,節省社會成本。」


關於我們  |  廣告刊登  |  客服信箱  |  免責聲明  |  隱私權聲明

立康開發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16060735
www.ksnews.com.tw
TEL︰(038)340131 ext 317
FAX︰(038)341406
地址︰97048 花蓮市五權街三十六號
對本網站的意見請寄︰888housesksd@gmail.com
客服電話:03-8331236 (服務時間:星期一至五 8:00-11:30;13:30-17:30)

掃描分享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