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在地哈燒 花蓮焦點

花蓮焦點

2017-05-03
見證臺灣之光 從國際視角看慈善公益
本報社長謝立德受邀上大愛電視節目台灣生命力 談慈濟從本土出發至全方位人道關懷行動之路
分享至


圖:更生日報社長謝立德(左三)與慈濟基金會宗教處專員黃晟祐(左二),以及主持人林大欽(左一)。(記者李柏霖/攝)
 

記者李柏霖/報導
更生日報社長謝立德昨日以資深媒體人的身份受邀上慈濟大愛電視台節目「台灣生命力」,與來賓慈濟大學宗教研究所所長盧蕙馨,慈濟基金會宗教處專員黃晟祐,以及主持人林大欽、林美蘭暢談主題『見證臺灣之光』。
慈濟 第一個加入國際非政府組織的團體
主題『見證臺灣之光』,是討論臺灣從一個面積人口只有兩千三百萬的小島,由證嚴法師在花蓮創立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 五十一年來,從關懷台灣本土出發,發展為具國際宏觀視野的全方位人道關懷,慈濟全球性的救援行動,足跡橫跨歐、美、亞、非、大洋洲等五大洲,援助過94個國家地區,在二○○三年獲聯合國肯定,成為台灣第一個加入國際非政府組織(NGO)的慈善團體。
節目中,林大欽等人也討論慈濟以工代賑的創新善舉,有效引導災民恢復家園,二○○九年凱莎娜風災後,慈濟在菲律賓,發起以工代賑,讓災民藉由重建家園,換取生活物資,也從工作中,找到尊嚴、和生活目標。
以工代賑的代賑金 幫助災後經濟重建
林大欽表示,以工代賑的代賑金,使得災難過後的經濟狀況,能夠被帶動起來。這個方式,也在後來的海燕風災中落實,還登上聯合國人道救援網頁頭版,美國華爾街日報,也特地報導慈濟,幫助菲律賓災民重建家園。盧蕙馨老師也分享為何慈濟以工代賑,能夠給災民復甦生活力量的觀點。
黃晟祐師兄則曾多次參與慈濟美國境內天災賑災規劃,也是海地大地震慈濟發放團之聯合國窗口、參與巴基斯坦水災賑災及辛巴威扶困;尼泊爾震災後簡易教室、簡易屋、義診、發放,以及學校援建等相關工程;四川雅安地震勘災,協助與政府單位及受災學校、村民之互動等。
黃晟祐指出,慈濟自一九九一年援助孟加拉水患,揭開國際賑災的序幕起,迄今援助九十幾個國家地區。對於受災國家,除了提供糧食、衣被、榖種、藥品的緊急援助外,還援助建房、建校、協助開發水源、提供義診。
尊重生命的理念始終如一 確立可行模式
黃晟祐強調,關懷項目儘管有別,「尊重生命」理念卻是始終如一。經過大陸賑災的運作試煉,慈濟確立了國際救援的可行模式。援助行動多依循「直接、重點、尊重、務實、感恩、及時」等原則。
林大欽表示,以印尼為例,慈濟與政府合力改善當地環境,同時幫助紅溪河邊居民搬遷到大愛村,有良好的居住品質和教育。每當社會上發生重大災難,慈濟人總是想進辦法,再最快的時間內,帶著物資進入災區,賑災發放。不只是解燃眉之急,更是替國家社會安定人心,平息紛爭。
林美蘭指出,取之當地,用之當地,無所求付出與回饋,讓人心蛻變。如同在印尼,國際賑災在菲律賓、尼泊爾、馬來西亞、緬甸、南非、辛巴威、賴索托、莫三比克,從改變一個人開始,改變家庭,改變社區,甚至是改變一個國家。
黃晟祐說,過去民眾誤以為慈濟只援助海外,其實今年四月厄瓜多為例,南美洲因聖嬰現象,發生大水災,主要都是當地及北美、中美等海外的慈濟志工等八個國家進入援助,台灣的志工前去占的比例不到千分之一,台灣的志工力量多留在當地服務。
不止災害救援 慈濟援建花東15所校舍工程
慈濟基金會也分享,在重大災害發生之外,平日時全球各地的慈濟志工仍投入各項關懷,只是較少為媒體關注,以台灣近年的尼伯特等颱風,慈濟也立刻動員兩千兩百多人次志工,家訪部分關懷五千多戶,提供兩千多萬元祝福金;法親關懷也發放一百多萬元,並提供生活補助及助學金、協助清掃。
另外由於國中小學校舍老舊,安全堪虞,基於減少災害,強化師生安全,在花東的部分,慈濟基金會援建花蓮縣六所、台東縣九所國中小老舊校舍希望工程,慈濟基金會援建包括花蓮的玉里國中、化仁國中、國風國中、中原國小、佳民國小、明義國小;以及台東的桃源國中、知本國中、關山國中、康樂國小、復興國小、鹿野國小、馬蘭國小、光明國小、建和國小,提供學子安全的校園,建立人文的校舍。


關於我們  |  廣告刊登  |  客服信箱  |  免責聲明  |  隱私權聲明

立康開發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16060735
www.ksnews.com.tw
TEL︰(038)340131 ext 317
FAX︰(038)341406
地址︰97048 花蓮市五權街三十六號
對本網站的意見請寄︰888housesksd@gmail.com
客服電話:03-8331236 (服務時間:星期一至五 8:00-11:30;13:30-17:30)

掃描分享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