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婕妤/報導
宜昌國中日前參加花蓮縣科展,在教務主任曾元科領軍,校內劉佳麟、邵治家及王怡驊等四位老師,共同指導下,八年級學生劉彥祥、劉哲愷、范雅寧、黃子玲、溫怡晴五人,共提送了「台灣藜猴賽藜」、「『布』可或缺、『布』可不知」、「Green 洄瀾灣守護神」等三件專題研究作品,分別獲國中組生物科第二名、國中組生活應用科第三名及佳作的佳績,表現優異。
校長陳玉明表示,在教學上,以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培養勇於創造思考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為目標。學生雖然都是第一次參賽,以觀摩的心態參與專題研究,但在準備過程中卻絲毫不馬虎,最終獲評審的青睞與肯定,評審的肯定也給予學生莫大的動力,明年升上九年級將繼續投入熱情,對好奇的事物進行科學探究。
這些作品的發想都是來自對生活的好奇,像是生物科第二名劉彥祥、劉哲愷同學的「台灣藜猴賽藜」作品,是因一次班遊而開始思考,為什麼經濟價值這麼高的紅藜,在台東一大片,但是在花蓮卻那麼少見,他們訪問了多位原住民耆老,了解紅藜的生長與種植方式後,自行在學校的頂樓種植紅藜,想藉由這次的實驗結果,將紅藜更為推廣,希望可以藉由紅藜,對原住民族人們的生活有所幫助。
生活應用科第三名范雅寧同學的「『布』可或缺、『布』可不知」作品,原因於對於夏天時,同學們常常在運動服裡面再穿一件衣服一事感到疑問,進而開始研究各種材質的布料,試圖找出各種天候對同學們最舒適材質的衣物。
獲得生活應用科佳作黃子玲、溫怡晴同學的「Green 洄瀾灣守護神」作品,因為對於與原住民密不可分的林投樹產生好奇而開始研究,不僅發現林投樹的樹葉是天然保鮮盒之外,更可做成風向警示器,是最天然的防風林,但近幾年卻在海邊越來越少見,他們期望在未來可以少一點消波塊,多一些林投樹,以最自然的方式友善對待大自然。
校長陳玉明表示,宜昌國中近年來不只注重學生的升學考試表現,更規劃設計各種課程與學習情境,鼓勵學生在學習上能展現主動積極的行動力。藉由規劃資優方案課程的規劃,開發資賦優異學生的潛能,也彈性運用各種課程設計來為學生的學習需求量身打造。本學年結合校外與校內優質師資,開設了創造思考與發明、小組專題研究、科學探究、資優數學、進階英語(外師全英語授課)及程式語言資訊課(機器人、scratch)。同時,針對學生在個別科目有優異表現,提供免修或加速學習等抽離式課程規劃,讓學生能在專精科目上能持續進階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