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田德財/報導
大愛電視台「見證臺灣之光」節目,昨天上午八時五十五分首播,下午五時重播,收視率很高,本集節目將茶道人文擺設,搬入攝影棚。也特別請更生日報社長謝立德與專家學者共同討論台灣之光,全新的棚景、多元的思維,以國際的視野,讓全球「見證台灣之光」。
節目由林大欽、 林美蘭主持,與談的除謝立德,另有有盧蕙馨(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人類學博士,研究領域宗教人類學、文化人類學、宗教與性別、慈濟研究)、黃晟祐(台灣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總志業中心宗教處專員、美國紐約康奈爾大學電腦科學工程碩士、曾多次參與慈濟美國境內天災賑災規劃)。
慈濟提供救災經驗
盧蕙馨說,慈濟可以跨文化,難能可貴,取得信任,支持,合作。跨文化意義。宗教接納,合作,在佛教,在佛教史上,新頁。慈濟善用科技,資源,海內外,早期,台灣人去賑災,現在本土,早期僑胞,現在當地。人類文化,宗教合作上,人類文化,災難共同面對,合作。慈濟提供經驗模式。
黃晟祐說,慈濟自一九九一年援助孟加拉水患,揭開國際賑災的序幕起,迄今援助九十幾個國家地區。對於受災國家,除了提供糧食、衣被、榖種、藥品的緊急援助外,還援助建房、建校、協助開發水源、提供義診;關懷項目儘管有別,「尊重生命」理念卻是始終如一。經過大陸賑災的運作試煉,慈濟確立了國際救援的可行模式。援助行動多依循「直接、重點、尊重、務實、感恩、及時」等原則。
謝立德就「天災發生時,媒體所扮演的角色為何?」、「更生日報長年在地方的觀察,投入公益及關懷,如何激發多人為善?」、「國外媒體都驚訝來自臺灣的NGO可以帶給當地幫助,您怎麼看待這個現象?」、「在臺灣也有很多新住民,生活無助,語言不通。媒體如何去幫忙他們?」、「慈濟是一個佛教團體,卻不分種族,宗教,幫助全球苦難的人。您怎麼看待這樣的現象?」、「臺灣能夠有那麼大的愛心力量是因為甚麼呢? 」等議題提出精闢的見解。
謝立德說,媒體雖然報導事實,但面對天災發生時,媒體一定要搞清楚什麼是散播無謂恐懼?什麼是傳遞透明正確的資訊?第一線記者就像救災人員一樣,只能忍住悲傷與恐懼,努力完成份內工作。因為採訪災難新聞,對記者本身也是場災難,二○一一年,日本發生海嘯,緊接著福島核電廠發生人類史上最嚴重的核爆事故。NHK不但在第一時間播出海嘯吞噬城市的畫面,也透過早已架設的攝影機,一刀未剪、實況轉播福島一號機爆炸的駭人畫面。
更生日報獎學金
每年幫助百餘名優秀學生
謝立德表示,一九六五年更生日報創辦人謝膺毅,創辦了花蓮縣優秀清獎學金,當時,他低著頭、放下身段,厚著臉皮,去勸募獎學金,獎學金迄今四十二年沒有中斷,每年幫助百餘名大專到國小優秀清學生,為無數優秀學子的前程拉了一把。
而更生日報本身就是讓行善事蹟發揚的最著力媒體,所以他認為,除了行善不欲人知的善心人之外,對於參與公益及關懷的熱心人士或機關團體,結合媒體宣傳,可以激發更多的人為善,甚至加入行善行列。
謝立德說,台灣民眾,雖然本身金錢有限,也許並不富有,但仍願意拿出一份愛心給予幫助,因此全台從上到下付出,就匯集了一股愛心力量。其實人們往往所賺取的都已充分,不過是心中所想要留給後代,但如果假如每個人都能想到,自己在世間的每一天,其實是受到這麼多人的愛與滋潤,進而能夠捨、願意付出,有這樣的精神,才能夠得,能夠激發更多善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