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田德財/報導
蘇花高變成了蘇花改,但由於蘇花改當時的設計方向是「道路線形不佳為易肇事路段」、「落石坍方阻斷頻繁」、「路基狹窄且常落石坍方」,如今變成瓶頸路段有數處,宜蘭、花蓮各界都要求蘇花改二期,顯示蘇花改的設計缺乏了前瞻性,更無蘇花高任何替代性可言。
蘇花高於一九九○年二月由行政院核定之「改善交通全盤計畫」中將此列為「環島高速公路網發展計畫」之一。一九九八年四月進行工程規劃,二○○○年完成;環境影響說明書於二月經行政院環保署審查通過。
二○○二年五月行政院將此列入挑戰二○○八國家發展重點計畫,同意建設計畫分期分段辦理;二○○三年納入新十大建設之第三波高速公路的子計畫之一推動,以加速建設臺灣東部與北部區域間全天候快捷的運輸道路。
蘇花高至二○○五年十二月廿七日止並未動工,已逾環境影響評估法規定之三年內開發期限,依法應提出「環境現況差異分析及對策檢討報告」送環保署審查完成後始得開發。「環境影響差異分析暨環境現況差異分析及對策檢討報告」於二○○八年四月廿五日環評審查委員會第一六六次會議決議將此計畫「退回開發單位」。蘇花高從此胎死腹中,地方合界及參選人強烈訴求「還我蘇花高」。
二○○八年七月六日,新任行政院院長劉兆玄又迅速拍板定案,預計要興建「蘇花公路危險路段替代道路」,以取代蘇花公路危險路段,而後又表示必須通過環評才會興建。二○一○年二月九日,總統馬英九宣布年底若通過環境評估後將動工興建「蘇花公路(危險路段)改善計畫」(「蘇花改」),表示會興建蘇澳至崇德路段。
梅姬颱風致蘇花塌 廿六人亡
二○一○年十月,梅姬颱風造成蘇花公路崩塌,造成創意陸客團等廿六人罹難。花蓮對外唯一公路中斷至廿天,花蓮民怨沖天,十一月初花蓮縣長傅萁率近萬名花蓮民眾台北街頭抗議,並到環保署監督蘇花改環評初審會議。
當天雖然部分環委對蘇花改有不同意見,但最後閉門會議決議時,環保署長沈世宏詢問對有條件通過環評有無異議時,現場卻鴉雀無聲。最後蘇花改就在無異議下「有條件過關」,附帶條件包括東澳隧道及中仁隧道應採雙孔方式施作、針對施工期間生態指標超標進行監控等。
蘇花改規格與高速公路不同
蘇花改的規格與高速公路完全不同,高速公路般是雙向二條車道以上、雙向分隔行駛、完全控制出入口、全部採用兩旁封閉和立體交叉橋樑、地下隧道與匝道,時速限制比普通公路較高的行駛道路。特點是車速快、交通量大和有較高的運輸經濟效益及社會效益。
高速公路的平均時速為一百廿公里,最低為八十公里,最高為一五○公里至二百公里,設計原則為丘陵或山谷採用八公里至一百公里/小時,平原地區採用一百廿公里/小時以上。
普通公路,在沒有限速標誌、標線的道路情況下的最高時速為:沒有道路中心線的城市道路為卅公里,公路為四十公里;同方向只有一條機動車道的城市道路為五十公里,公路為七十公里。這就是蘇花改的規格。
設計未具前瞻性 瓶頸路段多
蘇花改施工後,除了設計未具前瞻性的的問題,就是部分路段仍是原舊路廊,形成了瓶頸路段, 東澳到南澳路段,蘇花公路宜蘭縣境內三年內發生九起死亡車禍,其中六件發生在東澳、南澳間的十二公里內路段,有七人送命,這一路段並未列入蘇花改工程內。
蘇花改工程處主任工程司張林隆表示,當年評估蘇花改方案時,數據顯示宜蘭東澳到南澳段較不危險才未納入。他說,早年砂石車沒那麼多,加上九二一地震造成山區土石鬆動,時空已不同;但如果要全納入興建隧道改善,估算要花一百多億元。
蘇花改工程處表示,當年考量花東環境之敏感性,於區域公共建設及相關配套措施仍需規劃推動之前提,本計畫推動係以安全、可靠運輸服務及強化維生幹道抗災性為目標,以路段災損阻斷及交通肇事頻率高路段進行改善,改善工程採雙向雙車道規劃為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