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田德財/報導
蘇花改工程進行迄今,可以確定的是,原先交通部宣布的一○六年通車,是分兩階段,第一階段先通行宜蘭縣境的A標及B標計七標工程,花蓮縣境的中仁隧道及仁水隧道 要延後一至二年,但不論何時通車,一旦通車後,花蓮縣境的交通網,如果沒有未雨綢繆,恐步宜蘭雪隧通車後的後塵,塞得寸步難行。
南北濱大道已在拓寬
交通部僅因應蘇花改通車,花蓮市南北濱大道拓寬三十米,總經費七億五千六百萬,一九三縣道自○K北埔段到七星潭總經費六點八億拓寬成三十米(但這一部分環評多次未通過),另外,鶴岡到復興部落聯絡台九路段五點九億,中央均已核定,一共超過二十億,挹注在花蓮重大交通建設。
交通建設是花蓮縣政府團隊這兩年多來不只向行政院長陳情,也向前交通部長葉匡時不斷表達,花蓮縣整體交通動脈在蘇花改通車後,要做好交通疏散及路面拓寬的重要工程,兩年多溝通,預算才得到正式核定。
十六股大道連結花蓮市東西向
至於「花蓮市2-18計畫道路工程」(即十六股大道)主要是現有中央路係為連接新城鄉、花蓮市與吉安鄉交通大動脈之一,交通量頻繁。尚志路為花蓮市區連結台九線之主要道路,惟前述兩條主要幹道皆屬南北向聯絡道路,目前在中央路新生橋以南區域並無道路可直接聯繫西往東側道路,為改善花蓮市北側東西向聯絡道路之不足之窘境,使得本計畫道路新闢有其迫切必要性,故提報納入「生活圈道路交通系統建設計畫」,工程經費四億元,花蓮縣政府配合款共計六七二○餘萬元全額編列預算支應。
該工程已於一○二年九月十一日開工,一○四年十二月卅一日完工,一○五年四月十八日通車。西側起始於中央路,東側至尚志路止,全長約一點二四公里依都市計畫開闢廿五公尺寬雙向四車道之道路佈設。其中,包含與北迴鐵路立體交叉約三百公尺及跨越美崙溪橋約八十五公尺。
完工後已增加花蓮市美崙地區與花蓮火車站周邊交通樞紐間之便利性,除可促進花蓮市行政區域北區部分相關路段之通暢性、改善花蓮市東西向聯絡道路不足之現況及提高該路段道路之服務水準,亦可促進地區經濟繁榮。
通盤檢討大花蓮市交通動線
前花蓮市代表會副主席吳施鴻說,要因應蘇花改通車,要通盤檢討大花蓮市交通動線,解決交通流量及停車問題,打造商旅轉運、便利交通,整合鐵路、公路、航空轉運功能。
吳施鴻指出,蘇花改完工,如何預為規劃通車後,大量車流的市區道路路況,及開闢、拓寬重要道路,以因應通車後帶來之交通衝擊,是當前最重要的交通建設政策,僅依目前的「花蓮市生活圈道路系統建設計畫」,尚無法滿足未來通車後交通需求。
目前花蓮市區聯結主要幹線不足,應全盤檢討交通動脈的打通,紓解交通擁塞瓶頸,以帶動花蓮市地方發展,要有大世紀的思維,訂定近、中、遠程計畫,解決蘇花改通車後大花蓮市交通問題,應與新城、吉安等鄰近城鄉結合研擬,而非將花蓮市自外於大花蓮地區。
吳施鴻說,花蓮市目前道路系統問題,都應全盤檢討改善,聯外道路系統係以花蓮市中心區輻射狀聯絡其臨近鄉鎮,其中之中華路、中正路為南北向之聯外幹道,貫穿花蓮市中心區,但因市區路段路幅狹窄,車輛所受干擾甚為嚴重,而降低該等聯外道路之服務功能。
市區老舊橋樑寬度太窄,往往影響行車流暢且成為交通瓶頸,如林森路通往美崙地區之尚志橋、中正路之仁里橋等橋幅寬度均僅八米,不符主要幹道之交通需求。尤其通過性交通量必需經過市中心區,益增市區交通負荷都要解決。
花蓮市一直為東部區域發展的重點所在,近幾來由於經濟活動頻繁而吸引大量的人口與車輛集中於此,相對的停車需求量也迅速增加;但因早期都規劃不夠周詳以及停車需求的成長率往往比市區的發展更為快速,以致於停車問題日益嚴重,不但影響市區交通,也破壞了市容觀膽,停車場地問題的解決是刻不容緩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