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在地哈燒 花蓮社會

花蓮社會

2017-05-22
醫師提醒:及早積極就醫 有效控制病情
輕忽類風濕性關節炎恐減壽 影響關節的持續性疾病 嚴重者會造成破壞變形 其他的器官恐受到侵犯
分享至


圖:花蓮慈濟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蔡世滋(中)、醫師潘郁仁(右)、蘇桂英(左)昨日與病友面對面交流。(記者李柏霖/攝)
 

文/李柏霖
花蓮慈濟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蔡世滋說,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個主要影響關節的持續性疾病,嚴重者會造成關節破壞變形,部分病人身體其他的器官也有可能受到侵犯,包括:眼睛上鞏膜炎、心包膜積水、肋膜積水,神經病變,嚴重者甚至可能縮短壽命八至十年。
蔡世滋說,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初期症狀多為關節出現紅、腫、熱、痛現象,以及持續數小時的晨間僵硬,許多大、小關節同時發作,經常左右邊對稱(例如左手腕與右手腕都發病)。
好發於中年人 女性是男性3倍
據統計,類風濕性關節炎好發於中年人,多數在廿至五十歲之間(平均約三十九歲),女性病患為男性的三倍。蔡世滋指出,自健保資料庫資料推估,臺灣約有千分之二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屬於並不罕見的疾病;且類風濕性關節炎係一種消耗性疾病,患者常伴有疲勞、倦怠、體重減輕等情況。
蔡世滋提醒,類風濕性關節炎越早積極治療,效果越好。他指出,國外研究曾顯示: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因相關併發症、感染等,會縮短壽命八至十年。除了生命可能減短,生活品質也大受影響,加上中年族群,往往是家中經濟主力,如生活仰賴他人,更別提扶養家庭。
關節出現紅腫熱痛症狀 盡快就醫
傳統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多先用一般抗風濕藥物,若六到八週沒有效果,才會考慮使用生物製劑。如控制不住病情,再繼續改換藥物,以緩解疼痛、避免骨頭破壞及關節變形,並期維持功能、改善生活品質。 近年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有重大進展,小分子口服標靶藥物的療效及安全性已經大規模觀察確認,且能減輕患者對於打針的恐懼與不便,是中、重度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另一個治療選擇。
蔡世滋說,早年曾遇過一位鋼琴老師,原本到處授課,生活愜意,卻因兩、三年未積極治療,導致雙手嚴重變形,失去既有的工作與生活品質。近年另一位病人,同樣是鋼琴老師,則因配合治療,加上現代藥物治療進步,成功保住一雙金手,還傳出結婚生子的好消息。
蔡世滋建議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除了藥物治療外,生活上應維持營養補充、適度的休息、運動,搭配正確的復健治療,減緩關節發炎及疼痛,維持良好的肌肉、骨骼功能,才能獲致良好的治療成效。他呼籲民眾:若出現關節紅、腫、熱痛等症狀,應及早到醫院風濕科就醫,才能即時診斷、完善處置、控制病情。


關於我們  |  廣告刊登  |  客服信箱  |  免責聲明  |  隱私權聲明

立康開發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16060735
www.ksnews.com.tw
TEL︰(038)340131 ext 317
FAX︰(038)341406
地址︰97048 花蓮市五權街三十六號
對本網站的意見請寄︰888housesksd@gmail.com
客服電話:03-8331236 (服務時間:星期一至五 8:00-11:30;13:30-17:30)

掃描分享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