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議晨
家住豐濱鄉磯崎村高山部落的馬中原,是在外返鄉務農的布農族人,從事職業軍人一職的他,因對於家鄉的認同,讓他藉由「合作經濟」模式,號召想法相近的小農加入,一群人利用現有資源,讓家鄉的土壤、人力做更有效率的利用。
馬中原的家族,原本世居於卓溪鄉馬遠村,光復初期,因為家庭及耕作等問題,讓馬中原的祖父母被迫離鄉,找尋另一塊可供家人生活的土地。於是祖父母走向卓溪鄉對面的海岸山脈,再逐步往北「長征」。
「山羊」帶路 祖父移居海岸山脈
他回憶,祖父曾說過,是一隻「山羊」的指引,才讓他來到現址定居,記得祖父曾說過,當時的海岸山脈是片沃土,加上土地寬闊,於是陸續吸引來自卓溪崙山、馬遠甚至有南投的原住民族人加入,最後成就今日高山部落的多元族群文化。
馬中原職業為軍人,在外工作他八年前開始思索返鄉的念頭。他說,當時心想,原住民土地很多,但大家卻拚命往外發展,讓他產生整合在地資源做更有效率應用的念頭。於是,他先從家鄉的人力、土地等資源著手評估,希望讓家鄉的文化及天然資源做更為有效率的運用。
先當假日農夫 綠竹筍打出口碑
為此,馬中原開始到各地上課,從臺北到高雄學習農業相關課程,並到原住民部落學習成功典範,做為自己部落發展的借鏡。學成後,馬中原改當「假日農夫」,並從家鄉土讓、氣候及人力等客觀層面思考,最後選定有機綠竹筍做為作物,因出產綠竹筍口碑甚佳,其產品還銷售至日本及臺灣各地餐廳,打響高山部落的名號。
然而,因為家庭因素,加上協助耕作的親人受傷,讓他被迫暫停綠竹筍的事業,直到前二年,因為一場抗議事件中,讓他對於土地的認同感再次凝聚,與同部落的友人重新檢視自己的家鄉,重新投入部落產業發展上。
集結小農 為青年的返鄉路努力
馬中原說,居住在海岸山脈的布農族是「少數中的少數」,於是他改採「合作經濟」模式,集結想法相近的小農,一起為部落青年的返鄉路努力。
他說,因為其他族人的加入,讓他自己對返鄉的這條路信心加倍,也發現原來在部落奮鬥是不孤獨的,「一個人做事很孤單,但是兩人有伴,很好。」
(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