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婕妤/報導
慈濟科技大學參加二○一七全國技專校院學生實務專題製作競賽暨成果展,在十六個類群、一千五百一十八件參賽作品中,一路挺進決賽,更從一百四十三件決賽專題中脫穎而出,以「具感應器之傷口教學模型」拿下護具與幼保群第一名。
沒清潔、消毒成功
就能傳輸到螢幕顯示
慈濟科大護理系副教授羅淑芬、熟悉電路與3D列印的業師羅世凱、陳怡杰,與學生張亭怡等六人,設計研發的「具感應器之傷口教學模型」,也就是透過3D列印與矽膠翻模,設計仿真傷口模型,再安裝回饋性電路,一旦沒清潔、消毒成功,就能傳輸到螢幕顯示,進而提升換藥技術的正確性,降低傷口感染。評審表示,能結合護理與科技跨領域研發擬真、又具感應的傷口模型,非常有創意!
「具感應器之傷口教學模型」的發想,來自居家關懷的臨床實務體驗。慈濟科大師生發現,不少病患或家屬不懂得換藥,導致傷口惡化、感染,難以癒合。尤其,市面上的傷口護理教具,不但沒有模擬傷口的深度與廣度,也無法即時回饋換藥步驟是否正確,還重達三公斤、不易攜帶與示範。
重量僅五百克 攜帶方便
結合選修的「傷口護理」課程,慈濟科技大學護理系副教授羅淑芬,以及3D列印與矽膠翻模、建模、電路相關業界教師羅世凱、陳怡杰,帶領學生張亭怡、蕭語萱、李孟臻、戴喬雅、鍾旻芳、潘雅慧,歷經七次改良測試,既能模擬傷口的深度與廣度,也就是護理專有名詞(隧道傷口和潛行傷口),又能從回饋性電路,瞭解家屬清潔、消毒與換藥是否正確,且重量僅五百克,攜帶方便,又能提升護理技術學習。
慈濟科大護理系副教授羅淑芬表示,「具感應器之傷口教學模型」使用簡便、具感應、美感與真實性,更可重複使用。目前,已通過新型專利申請,正在申請發明專利。
慈濟科技大學護理系一年級學生張亭怡表示,不論是簡報、海報、練習講解與應答、場佈設計都是很難得的學習經驗,也獲得很多鼓勵和肯定。學生蕭語萱則說,看到許多學校在不同領域的創意、創新構想,也希望相關的發明作品,都能對護理臨床有實際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