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盈貞/報導
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與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二○一七年共同合作推動「二○一七跨越黑潮復現三萬年前台灣沖繩之間航海探索計畫」,昨日上午祈福儀式後,史前竹筏順利下海並於岸邊進行划手訓練,預計六月中旬跨越黑潮划向綠島。
六月四日下午竹筏「IRA」號在台(史前館與造船團隊)、日(海部陽介教授、划手與NHK團隊)雙方與志工的協助下,由卑南遺址公園運抵太麻里曙光園區。昨日上午,阿美族造船工藝家LAWAI在太麻里曙光園區進行竹筏下水祈福儀式,儀式完成天空即一掃多日陰霾,竹筏在藍天白雲伴隨下,由眾人協助順利下海。
此次由中、日雙方經驗豐富的男、女划手擔綱,木槳來自日本與那國島,同樣利用史前工藝製成,竹筏海後即順利迅速划行出海。竹筏造船者LAWAI先生,將其命名為「IRA」號,IRA在阿美族語是有、在(那兒)的意思,他希望「IRA」號能順利的航行到那兒去,因此,在中文的意涵上深富「前瞻彼方」之意,是故,史前館副館長林志興建議中文船名可譯之為「前瞻號」。
海部陽介教授在竹筏順利下海航行後露出欣慰的笑容,日本NHK團隊更隨行進行完整紀錄與採訪,希望將歷史性的一刻呈現給日本人民。史前工藝造竹筏完成後,海部陽介教授領導推動的「日本人係由何處來?」徹底再現三萬年前之實驗航海又更往前進一步,期望在不久的將來,可以驗證「台灣沖繩海路」研究的可能性。
史前館長李玉芬表示,台灣位在東亞島弧的重要位置上,是海洋之路必經的要點,史前時代起即是人類移動遷徒的要津,過去如此,現在更是如此。而位在台東代表舊石器時代文化的「長濱文化」,歷史深度近三萬年,出土文物以人類遺留的物件工具為主,尚未發現人類的遺骸,雖然沒有直接的証據指出他們具有航海的活動,但也不能否定有此可能性。
李玉芬說,此次竹筏能順利完成且下海,讓大家透過計畫的執行體現史前時代人類的冒險精神,更體現當代學者勇於向大自然,未知探索的精神。
日本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與史前館藉由「二○一七跨越黑潮復現三萬年前台灣沖繩之間航海探索計畫」,共同解讀日本民族來源及人類遷徙的研究,期待一同解開長濱文化人是否與航向琉球的那群人有關的謎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