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劉怡伶/報導
花蓮農改場表示,上週梅雨鋒面過後,天氣陰晴不定,接著又碰到高溫天氣,在此環境條件下穗稻熱病易嚴重蔓延;豪雨過後主動關心農友及派員現勘,調查縣境內水稻產區,發現穗稻熱病重度發病田,罹病面積率百分之二十以上,主要集中在玉里三民、大禹、長良早植水稻及近山田區。
花蓮全區稻作罹病面積率約百分之四點八,略高於往年同期的百分之四點一。花蓮農改場說,另富里田區,也有白葉枯病發生,農友要多注意田間稻熱病等病害發生,把握齊穗期或發病初期施藥,若齊穗後發病,更要注意用藥安全採收期,或優先使用免訂殘留容許量的藥劑,以確保一期作稻米安全與產量。
雖三月初開始陸續提醒農友注意防治稻熱病,五月中旬也請農友要加強,並注意掌握穗稻熱病的預防時機,但後續天氣仍不穩定及個別田間管理差異,早植水稻、偏施氮肥,及農友不常巡田,錯失防治適期,另也有因近山區,環境濕度較高等因素,導致田區發病均較為嚴重。
花改場說,水稻在抽穗前,稻熱病孢子,隨著雨水或露水飛落在劍葉葉舌及葉節上,抽穗經過該部位即被感染。
罹病初期,在穗頸及枝梗上的病斑呈淡褐色或暗褐色,嚴重時影響整穗發育,並自罹病部位彎曲而形成「吊穗」;穀粒病斑,則呈現暗灰色或白色,發病後,穀粒不充實或不稔粒。
若未進行即時防治,發病週期僅需四至五天,就會嚴重影響產量。花蓮農改場再次提醒,抽穗時期,就需嚴密控管穗稻熱病發生,若錯過防治適期則會事倍功半,較難亡羊補牢。
提醒農友防治穗稻熱病,應把握抽穗前及齊穗期進行施藥,且抽穗後,應特別注意藥劑選用,使用安全採收期,較短或免訂定容許量的藥劑,以避免農藥殘留問題。如需防治白葉枯病,在田間晨露未乾前,避免進入稻田,以減少人為傳染。
有機栽培或近採收期的稻農,可參考施用一千倍亞磷酸、肉桂油乳化液一千五百倍,或枯草桿菌五百倍等非農藥資材綜合防治病害,以減少損失。花蓮農改場說,如欲進一步了解稻熱病疫情現況,可上植物疫情管理資訊網中的「稻熱病疫情現況」參考。若農友對病害防治或藥劑使用仍有相關問題,歡迎電洽03│8535915專線進一步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