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田德財/報導
導演齊柏林日前搭直升機執行勘景任務時,不幸墜機身亡,讓亞泥花蓮新城山礦場環境問題再度浮上檯面,環團在網路上發起連署活動,要求撤銷亞泥非法展延案,連署人數突破十五萬人。行政院長林全指示,未來《礦業法》修法通過後,以前沒做過環境影響評估的礦場開發,要補辦程序,當然也包括亞泥在內;礦業法修法通過後,立刻啟動程序。對此,亞泥回應,「由於尚待修法,細節未明,不方便評論。但相信政府會顧及礦業投資人的權利及眾多員工和協力廠商的工作權。」
經濟發展與環保 求取平衡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攸關人類的生命與生計,兩者不能偏廢,只是如何取得平衡點,永遠考驗著我們的智慧與決心,這是一場僵持不下的競賽。人與自然的衝突,日益嚴重。 面對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爭論,雙贏策略,有沒有可能? 永續發展,如何才能脫離空洞的口號,成為人類真實的未來?
經濟成長和環境保護,在大多數人眼中,是不太相容的兩回事。產業界在多次的座談會中一再表示,環保法規過嚴、勞工不足與土地缺乏,是影響本國產業發展的三大主因。暫且不論我國的環保法規是否太嚴,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經濟成長更是國家的整體目標,那麼有沒有一種技術可同時兼顧經濟成長和環境保護呢?
簡單說,經濟發展是一種營利的思考、賺錢的手段,賺錢自然是多多益善;環境保護是一種減低成本的考慮,開發過程中或是開發後對環境成本的支出,當然是越低越好。兩者要如何平衡,就必須從社會利益的角度來考量。
換言之,就是要以「國家總體經濟」的角度,衡量新開發計畫是否對國家產生足夠的正淨值,而不能從投資者的「個體經濟」角度來考慮,例如水泥工業即是。
水泥工業是經濟建設之基礎
台灣需要水泥工業嗎?答案是水泥工業是民生、國防的根基,水泥係民生、公共建設及軍事設施基本建材舉凡建築物、公路、橋樑、碼頭、水壩、機場及軍事設施等土木工程,均須使用水泥做為基本建材。全球各國如有礦源,則發展水泥工業,並採自給自足,目前我國水泥工業主要原料為大理石礦,賦存於東部,蘊藏量達二九九○億公噸,在各國皆採自給自足原則下,為確保建設所需水泥免於短缺,影響建設,我國有必要建立自主性水泥工業。
臺灣礦業開發甚早,歷經煤礦業、金礦業等由草創轉興盛再由盛而衰的歷史,對台灣經濟發展之貢獻良多,礦業為經濟建設之基礎,國父孫中山先生說:「礦業者為工業之根,如無礦業,則近代工業之足以轉移人類經濟狀況者亦無從發達。」由此顯見礦業之重要。
經濟發展必須兼顧環境保護為政府當前施政的方針,經濟部應配合目前社會意識,同時兼顧環境維護及礦業開發,朝著政府礦業施政方針,加強礦業案件之審查,並落實有關礦場安全、監督、輔導,確保礦場安全防止礦害發生,使礦產資源有效開發利用及與環境景觀之維護相輔相成,以達成國家建設經濟發展之目標。
輔導礦業開發
並評估海外投資
有鑑於臺灣近年礦業發展受整體大環境,與環保聲浪高漲影響,為突破不利資源開發之困境,礦業主管機關應積極輔導業者進行礦業開發,並協助中下游產業出席區域經濟發展會議,評估赴海外投資與礦產資源貿易可行性,以使礦業永續發展及穩定國內產業供需。
全球礦業開發面對資源永續利用與發展之聲浪,正遭逢新的挑戰與契機,台灣礦業界自不能忽視這股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