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柏霖/報導
東區醫療區域輔導與醫療資源整合計畫「建構雙向轉診網路機制教育訓練」昨日於健保署東區業務組二樓舉辦,其中花蓮慈濟醫院副院長王志鴻,也特別與在場醫學專家介紹冠狀動脈疾病,特別是長者更要多加留意,平均每五人就有一位患有心臟病,而花蓮縣及台東縣的心臟疾病標準化死亡率,也均高於全國。.
王志鴻提醒民眾心臟血管疾病的預防與治療,目前十五歲以上罹患心臟病者以超過百分之五,隨著年齡增加而遞增,四十到六十四歲,超過百分之六,「但六十五歲以上的機率超過百分之二十一,也就是約每五人就有一人罹患心臟病。」
心臟血管疾病有哪些危險因子?包括男性腰圍大於九十公分、女姓腰圍大於八十公分,就算是中廣體型,罹患心臟病的機會也一樣增加、還有BMI大於等於二十七達肥胖標準者。
王志鴻深入淺出介紹心血管循環系統,配上生動的圖片,提供專業醫學知識,與會者皆專心聆聽。他指出,其實七情六慾都會造成血管內皮反應。
急性心肌梗塞 要儘快打通
王志鴻說,急性心肌梗塞,會造成不可逆的傷害,心臟缺血壞死無法重生,有時間性,需要儘快打開阻塞血管,如果實施心導管,應在九十分鐘內打通血管。
關於心絞痛,通常多見於男性,男生是女生的兩倍,社會與職業因素,包括從事腦力、勞力、長期精神緊張、工作緊迫者;心絞痛也有高血壓有關,通常患者有百分之七十有高血壓,肥胖、吸菸、或是遺傳家族中有較年輕時患冠心病者,都較有機會。
注意心絞痛症狀
王志鴻指出,心絞痛是心臟血管阻塞,局部肌肉缺氧產生的症狀,胸口會趕到悶痛、或有大石頭壓在胸口,喘不過氣的壓迫感,甚至出現疲倦、出冷汗,呼吸短促等症狀。
以前花蓮、臺東原本沒有會做心導管檢查與手術的心臟內科醫師,鄉親只要發生心臟方面的急病,必須北送或西送急救,路途遙遠,等於宣告死刑。
慈院有24小時救心小組
花蓮慈院在一九九三年五月成立心導管室,整合心臟科主治醫師與醫技人員成立「二十四小時救心小組」,有包含他在內等多位經驗豐富專長進行心導管術式的醫師輪值,一旦有急性發病病患,接獲通報後,救心小組成員能同時完成相關術前準備,讓病人到院即可進行手術,打通阻塞的動脈。
在二○一四年時,一名來自中國大陸江西省的七十五歲陳姓遊客,因為胸悶、急性心肌梗塞,幸好遇到心臟內科心臟內科王志鴻副院長,立刻啟動救心小組,在短短不到三十分鐘,即為陳先生完成心導管手術。
另外今年花蓮慈濟醫院引進2.0毫米直徑的心臟血管支架尺寸,可放於細小彎曲的血管,不僅可解決單一血管病變,同時可改善不適合做開胸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的病患及罹癌病患的生活品質。
適當運動 維持心肺功能健康
副院長王志鴻也曾強調,人的心血管從十歲以後就開始老化,他就曾遇過年僅十九歲的患者,但是有的人可以用到一百歲都沒問題,而且置放支架只是其中一種治療方式,最重要的還是要保持活動,適當的運動習慣能有效維持心肺功能的健康。
根據統計,十大死因中,花蓮縣及台東的心臟疾病標準化死亡率均高於全國,全國心臟疾病的每十萬人口的標準化死亡率為48.1,花蓮縣的每十萬人口標準化死亡率佔52.2%,心臟疾病也是民國104年花蓮主要死因第二名,人數有三百三十五,僅次於惡性腫瘤的八百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