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田德財/報導
每逢採茶季節,茶區裡到處可見七、八十歲的採茶工,有人稱為「千歲採茶團」;而還有些競爭力的高經濟農業,仰仗的除了一些早該含飴弄孫、頤養天年的農村老人外,有的就是靠非法外勞。
台灣目前行蹤不明的逃逸外勞數萬人,很多人就藏身在台灣的農村中,也是老農們的得力助手。若干農友說,政府應考慮開放農事外勞,解決缺工問題。但也有農友認為,農家根本負擔不起供吃供住、一個月約三萬多元外勞工資。
雲林一年來查獲九十件逃逸移工案,受罰最大族群竟然是農民,民意代表要求政府第二次農民運動,抗議政府無能解決農業缺工問題。
民代指出,看到非法雇用外籍移工,受罰最多的竟然是農民,令人氣憤,農忙時,誰能夠配合小孩放學或放假接送、陪伴?請不到工幫忙,只有逃逸移工可用,不然你叫農民怎麼辦?
民代憂心農業人口老化,如果不想辦法讓年輕人投入,只能任農業凋零,就算引進移工,以台灣農業人口結構泰半是小農,雇一名合法移工包吃包住,一個月至少也要三萬元,根本負擔不了,為了農業發展,最好能由政府負擔部分雇工的人事成本。
民代建議說,對於農民雇逃逸移工採馬鈴薯、清雞糞等,一被查到就罰十五萬元,建議勞動部及農委會開放農業外籍移工,不過基於保障國人工作權,中央現行目標是窮盡所能整合所有人力,例如更生人等投入農業,未被採納。
近年國人重視食安,有機蔬菜意識抬頭,不再用除草劑除草,全部仰賴人力,農業縣普遍面臨缺工窘境。有機蔬菜一改過去使用除草劑,必須仰賴人力除草,有機農業「大的問題是缺工。
勞動部一○四年啟動「鼓勵國民從事農業工作就業獎勵試辦計畫」,舒緩農業缺工。但效果有限,至今農業缺工政府束手無策。
農村年輕人口外流、農民高齡化,加上「汗滴禾下土」的農務工作相當辛苦,使得地區性或季節性的農業嚴重缺工,雖然近年愈來愈多年輕人投入農業,其背景來自各行各業,都是接觸後愛上農業;但對農業發展幫助仍是有限。
山區水蜜桃果農認為,山區缺工更嚴重,採收期採果、搬運後,還得火速包裝,若只靠自家人,根本來不及,只好雇工幫忙,但卻是「等嘸人」應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