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田德財/報導
花蓮鐵道文化園區一館、二館,要不是花蓮縣文化局接手,有可能與處長宿舍破敗的的命運沒有兩樣。 回顧目前鐵道文化園區一館十年修繕過程,處處都可見到台鐵對於文化資產的保存的觀念停留在被動狀態,有今日成果,在文化資產保存史上已留下歷史一頁。
鐵道文化園區一館修繕前,台鐵有意交由民間單位管理,然而台鐵面對文物保存的態度不積極,對於民間團體要做的各項變動幾乎欣然同意,直至地方人士發現此舉將對建物及文物現況造成改變,甚至珍貴鐵道文化資產可能就此消失,幾經斡旋,台鐵才終於踩下煞車,啟動長達十年鐵道園區保存之路。
花蓮縣文化局向文建會(今文化部)爭取到經費挹注,但當時台鐵仍未同意修繕,最後經時任文化局長的沈中元親赴時任立委的傅萁辦公室與台鐵局長完成協商,加上建築師李重耀、鐵道專家蘇昭旭、洪致文、劉舜仁等人,在建物和史料方面給予協助,鐵道文化園區的「十年搶救計畫」才順利啟動。
當年一館,建物週遭雜草重生,甚至比今日處長官邸樣貌還要更慘,有些內部的珍貴文物也不知流落何方,投入搶救的鐵道迷及文史工作者可說是「一面整修建物,一面搶救鐵道文物」。
曾參與修繕過程的鐵道迷回憶,當時因台鐵在東線鐵路推動電子化,許多運工機電等單位的設備都再更新,但因當時鐵路局對文物保存始終處於被動狀態,現在館內的許多文物,都是由部分珍惜文物的台鐵退休人員、鐵道迷私下搶救才有今日面貌。
當時台鐵正更新車票卡,他們幾位鐵道迷知道台鐵要將百萬張的舊式車票卡銷毀,他們極力奔走,希望台鐵將車票卡供鐵道文化園區保存,然而,對方卻要求只要以等價經費購買,最後因籌措不出經費,珍貴的車票卡最終仍落得銷毀局面,令人婉惜。
在鐵道文化園區一、二館修繕過程,台鐵幾乎都是「置身事外的房客」角色,鐵道保存過程,台鐵僅同意修繕,後續使用還得經過協商、付費才能使用。
二○○九年一月卅日,時任交通部長的毛治國前往花蓮鐵道文化園區、處長宿舍,毛治國當著范植谷的面直言「人家修你的房子,還要付你租金,還要自籌經費幫你買回鐵道文物做保存,這樣對嗎?」,毛治國當時更直接裁示,要求台鐵思考營運再生與配合方案,創造鐵路局、花蓮文化局及民眾三贏的局面。
毛治國裁示多點,仍未見鐵路局有相關作為,最後不斷協商,才由鐵路局擔任「房東」,文化局每年固定付出「租金」承租鐵道文化園區進行營運管理,讓台灣珍貴的窄軌鐵道遺址有今日的風華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