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盈貞/報導
縣府執行邁入第二年的臺東舊街文創聚落發展計畫,微整修四十、四十二號日式宿舍,並為老屋注入許多展覽、工作坊等新活力,日前舉辦「傳統竹圍籬製作」活動,邀請位在廣東路上臺東竹器行的楊師傅現場教學,與可愛活潑的東大附小美術班六年級的孩子們一起製作竹圍籬。
光復時期,竹圍籬隔起每棟專屬住戶的空間,除了房舍,還有寬闊的前庭後院,栽種著各式花草、樹木,之後因為竹圍籬損壞嚴重,才改為現今的空心磚牆。
居住在民權里的居民,回憶起童年總少不了北町老宿舍的圍牆,過往,圍牆隔絕日式房舍住戶與居民的距離,但阻止不了居民的好奇心,於是趴在圍牆上,透過空心磚牆的小洞,看看裡面的人在做什麼,是在地居民的共同的回憶,那一家、那一戶有什麼,或是栽種什麼果樹,當地居民也都是一清二楚。
透過在竹圍籬工作坊,讓孩子們體會過往不曾經歷的生活,也讓他們瞭解傳統技藝的美妙。有著六十幾年竹製經驗的楊師傅,是孩子們口中的楊爺爺,他耐心指導孩子們如何將一根根的竹子排好,再手握工具將鐵絲轉緊,他說,別小看這個轉緊的動作,往往成敗關鍵就在這。
一開始孩子們不太上手,但試了幾次後愈來愈好,甚至後來還會自己動手進行修補,直到每根竹子都緊密的貼合在一起,對於孩子們在炎熱的夏天,能如此有耐心地完成一片片的竹圍籬,楊師傅非常讚賞。
主辦單位臺東縣政府文化處長鍾青柏也親臨現場,看到楊師傅帶領孩子們在製作竹圍籬,也勾起鍾青柏的兒時回憶,他說,自己兒時是在臺東鹿野長大,那時鹿野是很貧窮的鄉鎮,小時候也都要幫忙做竹圍籬,那時沒有像這樣有專業的工具,都只能用老虎鉗來鎖,而且,家裡有錢的才可以用整支的竹子,如果比較窮,就只能用竹片來做;不只回憶,鍾青柏也親自與楊師傅學習,右手拿著專業的勾子,左手抓起鐵絲,在用力的旋轉幾圈,一個漂亮的鐵絲勾環就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