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劉怡伶/報導
農委會農糧署表示,水稻為國內種植面積最廣、農戶數最多的農作產業,因生育期長,且露天栽培,容易受天候環境影響收成,加上全球氣候變遷,導致極端天氣頻率、強度等有增強趨勢,對農作影響加劇,相對災害、疫病等風險也難以預期。
提供雙重保障機制
為協助農友分散生產風險,農糧署協助富邦產物保險有限公司開發「水稻區域收穫農作物保險商品」,除現行農業天然災害救助措施外,提供雙重保障機制,確保稻農收益。農糧署說,水稻保險商品銷售至七月底,農民自付百分之十保險費即可納保。
富邦產險公司推出的「水稻區域收穫農作物保險商品」,農委會業依照「農產業天然災害保險試辦補助要點」,在一○六年六月二十九日公告,此為農委會補助農民投保的農作物天然災害保險商品,由該會補助二分之一保險費。
每公頃保險費千元有找
農糧署說,該保險商品,全國不分區域均由農會及富邦產險公司各地服務據點,受理申辦至七月底止,農友最低僅需自付百分之十保險費,每公頃保險費千元有找。農糧署說,這是小花費大保障,歡迎農民踴躍投保。
詳情可進一步向農會或富邦產險公司,免付費電話0800│009888洽詢瞭解。農糧署提到,歡迎各地方政府配合編列預算,酌予補助農友保險費,投保比例愈高,納保農友保障愈大。
依全鄉鎮坪割產量作為理賠判斷,減少災害認定爭議。農糧署表示,水稻稻株受災後,往往需要一段時間,才會顯現災損情形,損害程度判定上常有爭議。
另農糧署說,推出的水稻保險,係依投保期作的全鄉鎮平均收穫量與保證收穫量(即投保鄉鎮近五年平均每公頃稻米生產量與保單產量保證程度的乘積,本年第二期作保障程度為百分之八十)之差額,供作計算理賠金額的依據。
資料來源,採農委會歷史產量統計數據,及當期作坪割產量數據計算,無需個別查勘評估,可減少災害認定的爭議。農糧署強調,對於妥適良善田間管理,並自主採取避險防災措施的農友,即便自身投保農田並無災損,仍可按全鄉鎮災損情形,依保險內容獲得理賠。
農業天然災害現金救助與水稻保險雙軌並行,是雙重保障。農糧署再次強調,水稻保險試辦期間,現行農業天然災害救助制度維持不變,農民投保可獲得更多的保障。
特別是嚴重天然災害所致巨幅減產,或蟲害疫病影響產量等,災害救助無法涵蓋部分,藉由參加水稻保險可以降低損失,確保收益。農糧署提醒,颱風好發季節又快到來,農友要把握本年第二期作水稻保險商品受理投保時限,七月底前,儘速至當地農會或富邦產險公司各地服務據點洽辦投保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