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在地哈燒 花蓮生活

花蓮生活

2017-07-11
回藍‧海是生活節 傾聽大海的聲音
花蓮公民學苑 下半年度以環境友善為主軸
分享至


 

記者張小菁╱報導 
  由花蓮市公所主辦的花蓮公民學苑,下半年度以環境友善為主軸,舉行「回藍‧海是生活節」系列活動,不僅有室內課程,也將活動延伸到花蓮鄉親最親近並熟悉的美崙溪與南北濱海岸。(見圖) 
八場講座、五場主題慢走 
  花蓮市公所表示,一連三個月的活動包括「大人的自然課」八場講座、「河海藝起來」三位藝術家的戶外創作工作坊、五場「緣溪向海行」主題慢走,並在最舒適的夏日傍晚邀請大家來逛「海事集」,希望讓花蓮鄉親能夠感受到串聯河與海間的生態議題與人文故事。 
 「回藍‧海是生活節」從七月十五日緣溪向海行的夜訪美崙溪活動展開,美崙溪是一條與花蓮人密不可分的溪,是傳承歷史脈絡不可或缺的潛在力量。緣溪向海行包括「夜訪美崙溪」、「都市河流帶路旅行」及「帶回一片海」,總計有五場活動,日前開放報名後,均已額滿。 
  在大人的自然課裡,總計安排八場講座,有意參加者可上花蓮文化觀光資訊網的網站,「http://culture-tourism.hualien.gov.tw/lecture_dt.php?id=4」,或撥電話(02)8310153轉分機12洽詢陳先生。 
柯金源談「我們的海」 
  第一場七月三十日下午兩點在花蓮市博愛街二一三號繭裹子,邀請公共電視新聞部製作人柯金源以「我們的海」為題,談面向海洋的新視野。第二場八月六日晚上六點半在花蓮市港濱路三十五之一號花蓮漁港向日廣場的洄游吧,邀請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邵廣昭以「海洋要如何保護?」為題,淺談「海洋保護區」和「里海」。 
  第三場八月十二日晚上七點在花蓮市忠孝街八十一號慈天宮,邀請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以「環評難平?」為題,從花東地區開發案談起。第四場八月十九日上午十點在花蓮市國民一街三十八號三樓崩岩館,邀請教育電臺自然筆記節目製作人范欽慧和大家分享「大頭菜的自然筆記」,告訴您如何陪孩子一起探險。 
洪平珊談「沒有垃圾的一年」 
  第五場九月一日晚上七點在花蓮市國聯一路八三號洄瀾窩國際青年旅舍,邀請公視新聞部採訪組副組長林靜梅與自由記者胡慕情,為花蓮鄉親安排一場環境新聞報導者的對話錄。第六場九月九日下午三點在花蓮市林森路二○一巷二十六號糧晨吉食,邀請小事生活無塑生活實驗空間創辦人洪平珊談「沒有垃圾的一年」。 
  第七場九月十七日下午兩點在花蓮市中福路二十五號健草農園,邀請臺灣大學農藝學系名譽教授郭華仁談「有機農法與農場的免費長工」。第八場十月一日上午十點在花蓮市成功街三一六號半寓咖啡,邀請台灣有福全人關懷協會創辦人唐青談「我的志願是當一個撿破爛的人」。 
  除了座談會之外,在河海藝起來的單元裡,八月七日起在菁華橋與曙光橋上有旅居紐約的藝術家葉海地創作的「生命之網」,希望能喚醒人與自然之間密不可分的共生關係。 
  七月三十日起有視覺藝術家劉曉蕙以「有河氏、有海氏、交界錄像行動」為題,在每一場大人的自然課的現場公開播映她的作品。八月二十二日起在曙光橋兩側的北濱公園和二二八和平公園,邀請定居花蓮的藝術家林淑鈴以「織吧‧記憶」做為創作。 
  旅行中不能錯過的就是穿梭在市集中,因此也規劃海事集來採集城市底蘊的線索。八月二十五日與二十六日下午四點至晚上八點,在二二八和平公園與北濱公園沙排前草地的海事集,攤位區包括「河海最前線NGO」、「Grass'n Roll身心飽足搖滾區」、「RETHINK概念攤位區」、「浪花朵朵手作文創區」、「小孩放生大人放鬆親子區」。 
  花蓮市公所表示,海事集為提倡無塑生活,將盡量不用一次性容器及包材,請前往參加的鄉親自備環保餐具,現場也將設置環保餐具租用站,同時呼籲將垃圾帶走,以達到「無痕市集」的精神。


關於我們  |  廣告刊登  |  客服信箱  |  免責聲明  |  隱私權聲明

立康開發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16060735
www.ksnews.com.tw
TEL︰(038)340131 ext 317
FAX︰(038)341406
地址︰97048 花蓮市五權街三十六號
對本網站的意見請寄︰888housesksd@gmail.com
客服電話:03-8331236 (服務時間:星期一至五 8:00-11:30;13:30-17:30)

掃描分享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