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在地哈燒 花蓮焦點

花蓮焦點

2017-08-19
登記台局報字第五號 成東台灣文化地標
更生日報創刊七十周年「打開記憶的匣子」系列報導之二 二二八事件後僅餘台灣新生報等四家 更生日報崛起 七十年來為台灣報業史留下珍貴紀錄
分享至


圖:更生日報於一九四七年九月三日創刊初期的報社大樓外觀。(本報資料照片)
 

前言 
一九四七年,在外國,法國總統選舉歐理和當選、日本施行新憲法;在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最高檢察署以「叛國罪」通緝毛澤東、中華民國憲法公布;在台灣,台灣省主席魏道明就職;在東部,更生日報創刊,七十年來,更生日報每天詳實紀錄東部所有的人、事、物、重大事件、重要建設;本報自今日起,系列報導塵封的精彩故事,為大家「打開記憶的匣子」追憶、緬懷。 
(編者) 
忠實記錄東部及台灣發展 
記者田德財/報導 
「今天的新聞是有天的歷史,今天的歷史是昔日的新聞」是句耳熟能詳的老話,全球的歷史,都是昔日的新聞,台灣報業亦同,台灣各報業分別記錄台灣的歷史;在東台灣 ,更生日報這份與東部地區生生相息的報紙,從創刊以來,便註定與東台灣生命共同體不可分的命運,七十年來,更生日報忠實的用紙筆記錄下東部及台灣的各項發展,東部的進步,更生日報已成為這個山城的文化資產,台灣曾有上百家報業,但是能具有「東部地標」身分、登記台局報字第○○五號的更生日報,是怎麼崛起的呢? 
劉銘傳發行臺灣最早中文報 
一八八五年臺灣巡撫劉銘傳仿北京「京報」發行臺灣最早的中文報紙「邸抄」時,是以手抄或木刻製作,內容主載法令規章與官員動態,一般市井小民鮮少接觸。同年七月,英國長老教會牧師巴克禮創辦臺灣第一份印刷刊物「臺灣府城教會報」(今「台灣教會公報」),以白話字作為文字媒介,雖為傳教而生,但是其中不乏社會百態及文藝創作,相較於「邸抄」更接近報紙型態。這是清朝時代,台灣早的報業。 
日治在台報業發展蓬勃 
日治時代,初期臺灣只有四家穩定經營的日報,分別是北部的「臺灣日日新報」,中部的「臺灣新聞」,南部的「臺南新報」與東部的「東臺灣新報」,此為臺灣近代報紙與報業之濫觴。 
日治東臺灣日漸開發,但東部交通不便,只能看到兩、三天前的舊報紙,日人齋藤敏介在一九一六年提出申請,開發這塊報業處女地,創辦晚報「東臺灣新報」,受限於臺灣東部,發行量不高,最初採不定期出刊,後改日刊,是臺灣第四家日報,也是日治時代東部第一家報業;但另一說為一九一一年相良吉彌氏在花連開設台南新報支局以東部付錄為名開始印刷新聞,後改名為「東台灣新報」,此為台灣東部最早的報紙。又另一說法該報是日人梅青太所創辦。 
日治在台報業發展蓬勃,其中「台灣民報,是日治時期中台灣人所創辦影響力最大的報紙。 一九二三年四月十五日台灣民報創刊於日本東京 。 一九三○年易名為「台灣新民報」。一九三二年四月十五日獲准在台灣發行日刊,廣受台灣民眾喜愛。 
日投降後 新聞事業被接管 
日本投降後,日人留下的新聞事業也在接管範圍其中。「臺灣新報」被改制為「台灣新生報」,是為臺灣省政府的報紙。從一九四五年十一月到一九四六年十一月一年間,登記新報廿三家,其中日、晚刊十九家、三日刊三家、五日刊一家、通訊社五家。 
一九四七年,二二八事件發生後,「民報」、「人民導報」、「大明報」、「中外日報」等民間報紙被國民政府查封,報社負責人和許多記者也相繼遇害。 
一九四五年十一月廿三日,臺灣省行政官署發布文件,要求報刊都要按照「出版法」採取登記許可證制度,一些無證發刊的報紙因此相繼停刊。一九四七年二二八事件僅餘台灣新生報、中華日報(一九四六年二月廿日創刊)、東台日報等四家,更生日報是二二八事件後,第一家申請核准的報業,成為第五家,取得登記證為第五號(中國時報、聯合報、中央日報創刊還排在更生日報之後),從此,更生日報從東台灣崛起,屹立迄今七十年,為台灣報業史留下珍貴紀錄,也是東台灣的文化地標。


關於我們  |  廣告刊登  |  客服信箱  |  免責聲明  |  隱私權聲明

立康開發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16060735
www.ksnews.com.tw
TEL︰(038)340131 ext 317
FAX︰(038)341406
地址︰97048 花蓮市五權街三十六號
對本網站的意見請寄︰888housesksd@gmail.com
客服電話:03-8331236 (服務時間:星期一至五 8:00-11:30;13:30-17:30)

掃描分享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