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在地哈燒 花蓮焦點

花蓮焦點

2017-09-18
防山區落石 大地監測、治山局雙管齊下
中橫光是今年就發生三起落石 造成三死一傷 觀光人士建議政府成立「治山局」
分享至


圖: 這是中橫二年前可怕的落石場景,政府如何治山防落石,是刻不容緩的大事。
 

記者田德財/報導 
山區公路、太魯閣園區如何防範落石?有識之士認為,一是「大地監測」,二是成立「治山局」雙管齊下。 

觀光局統計一○五年國家(自然)公園到訪遊客計二千二百九十一萬人次,以墾丁國家公園占百分之廿五點五最多、太魯閣國家公園占百分之十九點七次之、陽明山國家公園占百分之十八點九居第三。 
據花蓮縣消防局統計,一○四年及一○五年中橫台八線落石各三件,各造成二死一傷,一○六年一月到昨天,落石三件,造成三死一傷,這數字令人怵目驚心。 
據了解,公路工程機關對於落石,定有四類防護措施:一、零星小落石者:設置落石標誌、標線;二、零星小落石或風化嚴重坡面者:設置落石防護網;三、易落石而危及行車安全者:設置防石柵欄、H 型鋼軌;四、落石不停、嚴重危及行車安全者:設置明隧道。 
落石無法解決 觀光產業恐完蛋 
中橫、蘇花、太魯閣國家公園落石問題長年無法解決,觀光人士憂心,要是有一天政府宣布,因落石無法防範,封閉太魯閣國家公園各步道及封中橫天祥段,或是遊客主動拒絕前往的人數持續高升,花蓮的觀光產業就完了。 
觀光人士要問:主管機關對落石防範的基本態度是積極還是消極?有否以科學研究落石成因及防範之道?發生落石致有人傷亡意外或財物損失,主管機關要負什麼責任嗎? 
資深的工程人員說,沒有人敢保證山區公路那裡會落石或不會落石,等於說,山區隨時都有落石的危險,這與沒有人敢說大地震來時,那一棟建築保證不倒,大自然的變化與威力,人力無法精準預測,以平地非山區公路,儘管強調交通安全,也沒有人敢保證那一條公路不會發生人為的車禍。 
政府有河川局 治山卻無專業 
觀光人士認為,防治落石並非公路局或國家公園的強項或專業,前者為公路橋梁的興建與管養,後者為自然生態保護,建議政府組織再造,成立「治山局」,專司研究防治全台各山區落石問題,就與治理河川一樣,政府有河川局治理河川,亦可成立「治山局」讓台灣的治山、防洪功能各自發揮,而非目前河川局偏重於防洪,治山專業付之闕如。 
前太管處長游登良數年前拜訪更生日報社長謝立德,就太魯閣國家公園應興應革及發展新方向交換意見,謝立德就落石議題,建議太管處要做長期大地監測,把落石情況作完整紀錄及控管,提升遊客安全。 
地殼變動是否危害 有賴監測記錄 
謝立德表示,依據學者專家的見解,由於地球內部物質與能量的不穩定,地殼時常是處於微量的運動狀態,然而,何時會有顯著的變動,這樣的變動會不會對危害人類或環境,則有賴長期的監測這微小的變動量並持續予以記錄,透過歸納分析這些歷史資料以協助我們預測變動發生的時間與量值,並儘早採取因應對策避免災害的產生。 
但由於地球的微量變動是持續不斷的,其中又以變異點產生時隱藏有最大量的資訊,因此透過自動化持續的測量,除了可以減少人力調派與人為誤差外,並可將觀測的資料立即進行分析、計算,以獲得快速有效又可靠的結果。 
現代化監測系統的資料主要是由各式各樣的感測器所提供的,包括:全測站、GPS、溫度計、氣壓計、地質感測器(如壓力計、伸長計、裂縫探測計等)、水準儀、傾斜儀等等。 
謝立德認為,中橫、太魯閣園區因地層移動而產生的災變,包括山崩、落石、土石流等,這些災變經常造成人命與財產的損失,使用高靈敏度儀器來監測地層移動,可在災變尚未發生前提供遊客警訊。


關於我們  |  廣告刊登  |  客服信箱  |  免責聲明  |  隱私權聲明

立康開發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16060735
www.ksnews.com.tw
TEL︰(038)340131 ext 317
FAX︰(038)341406
地址︰97048 花蓮市五權街三十六號
對本網站的意見請寄︰888housesksd@gmail.com
客服電話:03-8331236 (服務時間:星期一至五 8:00-11:30;13:30-17:30)

掃描分享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