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田德財/報導
花蓮監獄昨天起一連三天辦理受刑人與家屬親活動,對於長期禁錮於高牆、有家屬的受刑人來說,是一項享受我國進步的獄政,對沒有家屬的孤獨受刑人,卻是一種期盼,就是早日走出高牆,融入社會生活。懇親活動解決長期監禁與家庭的疏離,適度的懇親活動有助於家庭情感的維繫與凝聚
花蓮監獄昨天的柚子、月餅雖香,親情更香,親人的安慰、叮嚀期盼的聲音交織,期盼早日回家團隊是共同的期盼,一位許多沒有見到爸爸的小孩,幾乎認不出爸爸,凝視了許久,並在阿公的解說下,叫一聲爸爸並抱著爸爸,場景感人。
圓滿的團聚 彼此情感的重建
花蓮監獄說,為了讓辛勞的家人往返兩地路程中時,能更釋懷親人尚處於囚藜的艱澀情緒,長期關注收容人的財團法人台灣更生保護會花蓮分會,為參與活動的每個人準備了熱忱的服務與愛心的奉獻。
希望能透過家庭、社會與花蓮監獄的交互努力下,讓與會的同學能藉由感受佳節的氛圍,更加深刻教化作為的淺移默化,努力勇敢地面對未來的每一天。活動盼隨著精湛悠揚的樂聲、流暢動人的沙畫表演,此起彼落的交談,亦是一種圓滿的團聚。
老古因宗教 由內自外的改變
「老古」是個慈眉善目的中年人,很難想像他穿插著在滿是兄弟氣息的受刑人中,經過詳談才知道是宗教的力量由內自外改變了他。五十五歲但有家族遺傳的高血壓,「老古」說:「其實我的身體算好了,擔心的是八十三歲的老爸早已行動不便,母親前幾年失智的問題也已經嚴重到連認親識友都很勉強,這幾年沒能親自照顧他們,我哪有什麼資格生病」。
「老古」本來有上教會習慣,入監這幾年接觸了到花監佈福訊的幾種基督團體,也從一○○年間起便自發每月捐獻微薄二百元的奉金至今,但後來發現有點捨本逐末,家人的教會才是他最該關心的對象,因為「主應許我家人時,應該不會離我家太遠,我怎麼可以沒有半點準備呢?」。
子女代替老古照顧年邁的父母
他與太太的通信內容泰半內容都圍繞在教會瑣碎,也是恰巧「老古」轉念至此沒多久,原本三名成年的子女都在外工作,大兒子搬回家住,說「老古」不在的這段期間,就由他來照顧年邁的祖父母,也讓媽媽能有更多時間來探望爸爸。
入監或許是「老古」的人生的契機,一個讓他不得不離開家幾年時間,也是一個讓他的家更加凝聚的體會,懇親會場的小孩,陪著結縭近廿九載的太太,「老古」說:「中秋的花蓮監獄還挺溫馨的」。
盼砥勉受刑人努力表現爭取返家
從活動的主題可以看出,砥勉同學努力表現爭取早日返家的意念,花蓮監獄典獄長劉世添勉勵同學,「改變」最難的地方就是找出起點,而這個起點往往就在自己身上,希望同學從改變自我著手,變成一個家人們殷勤盼待的榜樣。
在監所服刑的這段期間,日子一樣不會停擺,每個人都更應該把握時光作最大的努力、最好的改變。社會變遷雖然大,但普世價值是不會變的,把自己的態度變的恭謙,視野變的宏觀,再怎樣的難題也都能迎刃而解,返家之後也才能努力撐起一片天,成為社會的砥柱,成為家庭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