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蔡宗憲/報導
花蓮縣政府有鑑於全球災害日趨嚴重,為深度了解災害應變模式與提升防災之效益,昨天舉辦「二○一七年兩岸防災學術交流會暨災害防救深耕成果展」,以促進國際防災領域專家學者之交流,激盪學術思考的火花與合作的契機,進而提升防災救災領域之創新發展。
花蓮縣政府長期推動災害防救深耕計畫,落實地方鄉(鎮、市)之防災工作,在深耕計畫執行部分,已推動至第二期共計六年,兩期計畫均由高苑科技大學共同協助來完成防災系統教育工作。
昨天舉辦的「花蓮縣政府二○一七年兩岸防災學術交流會暨災害防救深耕成果展」,除了促進國際防災領域專家學者之交流,激盪學術思考的火花與合作的契機外,並透過現場自由討論,達到啟發思考、共同交流之目的,兼具推動教育、產業與研究發展之功能。
花蓮縣政府秘書長顏新章表示,花蓮因地理位置之特殊性,常見多種複合式天然災害,為降低災害對百姓之生命財產威脅,有效防災工作之準備,將可減輕環境衝擊所帶來之財損。
因此居民都應懂得防災、減災與應變,確實落實自主性防災工作。而花蓮防災已具社區自主防災落實成效,同時也特別感謝協力單位高苑科大六年來,對於花蓮這塊土地之用心防災教育推動工作。
消防局長林文瑞亦表示,這次藉由兩岸防災學術交流會,邀請到的兩位教授,均是國際頂尖研究學者,其專業技術、知識及背景均為各界所推崇。
與會參加交流會議人員,均是花蓮縣各局(處)及各鄉(鎮、市)公所執行災害防救第一線工作人員,以及災害防救相關科系學生。
期望各參加人員能透過這次交流會議獲益良多,相信對於執行災害防救工作與推動災害防救教育,必定有所助益。
交流會議中,教授陳志和分享變化環境下,城市洪澇風險評價與減洪技術,透過預先分析地區降雨特性、雨量峰值與地表逕流量等水情資訊,判斷該地區水患特性。
並藉由都市規劃設計,管理都市開發程度、增加植被覆蓋率等方式,有效於源頭預防水患發生,令人印象深刻,十分值得取經。
教授黃明智則分享水環境污染與環境災害及防災減災處置策略,近年來大陸在經濟發展迅速的背後,也犧牲了水資源,造成各類型水污染。
使得大陸開始重視水污染改善,藉由各類工程手段,並導入多元智能水質優化控制系統,有效處理水污染造成之各類影響,值得借鏡。
花蓮縣政府強調,天然災害雖無法避免,但建立有效的災害防救體制,將可降低災害對於民眾之生命財產威脅。
花蓮縣政府在中央政府指導下,長期推動災害防救深耕計畫,已逐漸形成良好的運作機制。
並在縣長傅萁帶領消防局長林文瑞,以及協力單位高苑科技大學教授張東炯的團隊共同推動下,對於災害潛勢危險度分析、境況模擬、預警設計、地震災害評估、防救災圖資庫、防救災體系檢討與對策等等,已獲數多成果。
並為未來執行災害防救深耕第三期計畫打下優良基礎,俾利持續拓展深耕地方災害防救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