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田德財/報導
今天是榮民節,國防部所屬軍聞社昨天推出一支向榮民致敬的影片,剪輯了當年紀錄東西橫貫公路開拓的紀錄片「寶島長虹」,呈現出當年開闢公路的艱苦,橫貫公路的貫通,前後動用超過一萬名退除役榮民,先後有二二五人殉職,七○二人受傷,軍聞社透過這支紀錄片,在榮民節前夕,向為國家犧牲奉獻的榮民先進前輩們,致上最崇高的敬意。
中橫公路長一九二公里,西起台中、東至花蓮,貫穿台灣中部山區,是台灣第一條串聯東部與西部的公路系統,與南橫公路、北橫公路並列為台灣三大橫貫公路。中橫公路無論是對花蓮的發展,甚至對全台當年政治經濟,都佔有一席重要影響之地。
日治時期開始,日本人就想有計劃性的開闢一條橫貫公路,並從西部開挖到屯原,戰後國民政府撤退來台,有意將這條道路完成。一九五○年代,美軍顧問團發現當年國軍年齡層普遍偏高且官比兵多,為了提高作戰能力,由美方出資推動台灣國軍汰舊換新,這群退除役的官兵,為了達到照顧就業與經濟建設雙贏,開始投入開挖中橫工作。
初期由榮民擔任開發主力
中橫公路在民國一九五六年七月七日動工,歷經三年九個月又十八天,最後於一九六○年五月九日正式完工通車,初期由榮民擔任開發主力,隨後投入的築路人包含本省人、原住民、客家人,他們用雙手冒險開挖、用血汗替後人鋪路,期間不幸罹難的開路人高達二二五名,平均一公里犧牲一點一八條生命。
中橫完工通車後,就道路功能言,縮短台灣東西部的運輸路程,同時由於道路的暢通,使東西橫貫公路兼具經濟、國防及觀光等多項意義。除了提供「路」的基本運輸功能外,由於公路路線由海平面到三千餘公尺的合歡山區,氣象的變化及海拔高度的差異造成沿線景致一日數變,有太魯閣峽谷景觀的奇與峻,有碧綠關原雲海變化的幻與不定。
長春祠內奉祀築路英靈
回顧中橫開挖歷史,前公路總局第四區養護工程處處長張運鴻說,中橫公路上每個景點、橋樑、隧道都有自己的故事,長春祠內奉祀的築路英靈、靳珩公園內記載靳珩段長殉難事蹟,誠如長春祠下有一塊碑文刻著「請不要忘記他們」,當後人享受中橫美景與便利同時,背後有著許多無名英雄付出生命。
開挖中橫工作從定線測量開始,當年測量隊人員一入山就得動輒半年,補給順暢時還有罐頭、脫水蔬菜,平時最常吃的食物只有耐保存的炒花生米、蘿蔔乾、小魚乾,被戲稱為「三補丸」。一旦遇到颱風導致運輸中斷,就得仰賴原住民搬運物資,其中最著名的傳奇人物「飛毛腿邱生」,便是泰雅族原住民。
「開中橫比打仗還危險」
前洛韶工務段段長于寶楞曾經在長春祠內的碑文中留下了一段話「開中橫公路比打仗還危險,打仗時我們很清楚敵人從那裡來,但開中橫,意外何時發生,卻無人可以預知。」六十多年過去,當年冒險築路的青壯年如今有的已經辭世,有的早已邁入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