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葉文杰/報導
教育部與原住民族委員會為鼓勵大專校院學生以原住民族文化進行數位創作,舉辦第4屆「MATA獎」大專學生原住民族文化特色數位影音競賽。國立東華大學民族語言與傳播學系以「羽冠重生Satapang」及「迷跡MICI」,分別奪得非紀錄片類及紀錄片類首獎,成績亮麗!
東華語傳系學生在第4屆「MATA獎」共囊括四項大獎,分別是紀錄片類首獎「迷跡MICI」、銅獎「Malinudan 那時,我們這樣唱」;非紀錄片類首獎「羽冠重生Satapang」及佳作「Mnuqih」,東華語傳系已經連續三年奪下此項賽事非紀錄片的首獎。
獲選紀錄片首獎的「迷跡MICI」,紀錄許多台灣人都不知道的語言-南澳結合泰雅與日語所形成的「克里奧語」,這是一種殖民過程為了溝通產生的新語言,目前在宜蘭的幾個部落,仍有一群說日語的泰雅族人,而這裡的日語與泰雅語混合成獨特的克里奧,族人也因為這樣特殊的語言使用,產生了身分認同的危機。此片深入探討該語言的現況,同時也期盼對身分認同遲疑的族人,能找到自己認同的路。
「迷跡MICI」的創作動機,深受評審肯定,本身就是南澳泰雅族的導演劉紹萱同學表示,想讓大家知道在某個地方,有一種語言不屬於泰雅語也不屬於日語,而是自己的克里奧語,在這個地方,有這樣的身分認同問題正在發生,這對當地人是很重要的事。
獲得非紀錄片首獎的「羽冠重生Satapang」,則是講述一名南勢阿美族七腳川社群後裔青年,在恢復傳統羽冠文化的同時,努力在自己充滿衝突的信仰認同及文化歸屬中尋找平衡點。導演曾以琳同學表示,當初想拍這個題材,是想要告訴觀眾,不要忘記自己的根,不要忘記自己是誰,因為我本身是基督徒,常常因為宗教信仰與身分認同的衝突而陷入迷惑。她想藉由這部影片,告訴自己也告訴別人,我們是誰,我們的根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