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劉怡伶/報導
花蓮市博愛街張小兒科診所醫師張澄溫,三十歲來到花蓮行醫,至今已四十九年,秉持「生命只有一條,死亡即不能復活」的理念,悉心診治善待病患,民國六十一年加入「慈濟功德會附設貧民施醫義診所」義診醫師行列,恆持一心行醫,深獲花蓮醫師公會理事長鄒永宏肯定,贈與花蓮醫界最高榮譽「醫療奉獻獎」。
張澄溫表示,從醫與母親所說「不是做生意的小孩,不敢撒謊,做醫生比較單純」有很大關係,這句話他離開,已讀三年的化學系,並考上中國醫藥學院醫學系。民國七十三年到日本大阪市立大學醫學博士,取得博士學位之後,也返國繼續執業。
醫生父親耳提面命三件事 一生不敢忘
他的父親張有傳也是醫生,對病人細心看診,對他影響很大;他說,記得當醫生第一天,被父親耳提面命三件事情,到現在也不敢忘記。他說,第一「不會,不要裝會,不懂就要說不懂,不用怕被恥笑」,第二「憑良心做事」,第三「有住院病人,每天晚上睡覺前,一定要看一看走一回」。
深夜聽到「噗噗噗」摩托車 醒來等病人
張澄溫表示,當時花蓮醫院醫生總共只有十一位,二個牙醫,九個醫生,小兒科只有主任與他(住院醫生),由於在小兒科急診,幾乎是天天值班,每天都很警覺;後來開業看診,深夜只要有聽到「噗噗噗」的摩托車,都會醒來等病人。
早期花蓮醫療資源缺乏,很感動當時門諾醫院宣教士與外國醫生,不僅看顧花蓮更前往偏鄉,民國五十九年到花蓮醫院當小兒科醫生,過幾年慈濟功德會在仁愛街開始義診,他每星期二、六兩天會協助義診。
張澄溫說,不論是花蓮市義診或遠赴花蓮偏遠地區義診,發現有些病患需要進一步檢查或住院治療,曾建議釋證嚴法師創立醫院,服務人群,後來慈濟也開始找地準備蓋醫院;現在慈濟醫院成為醫療中心,讓花蓮病人有更完善的照顧。
當年花蓮小兒科診所只有二間
張澄溫回憶說,當年花蓮小兒科診所只有二間,花蓮市孩子一半以上,應該都看過診,在民國六十二年,診所開始採用電腦掛號,七十六年左右統計病例高達七萬多筆。印象最深刻,就是民國六十二年到六十五年,期間適逢花蓮地區日本腦炎大流行,夏天被蚊子叮咬,小孩發高燒昏迷,送來花蓮醫院近一百位。
捐血救小女孩 仍不敵病魔
很遺憾有些孩子病重不治,治癒的孩子也有很多腦部都受損,有疫苗後,情況才好轉。他說,記得豐濱鄉小女孩來到醫院,家境不好,需要輸血,當時血不夠,挽起衣袖抽血,驗血後,發現血型相符,立刻自行捐血給小女孩,但是孩子還是不敵病魔過世了。
他說,感謝花蓮醫師公會表揚,花蓮比他有貢獻的醫生其實很多,僅秉持行醫初發心繼續看診,為鄉親服務。張澄溫笑著表示,孩子大都在日本,雖病人數量沒有以前多,但專心看診治療病人,不僅可以貢獻所長與多年經驗,自己也有事做,更可預防腦部退化,能行醫助人是老天爺的恩澤與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