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柏霖/報導
主愛之家執行長張麗英、主任曾皓彥及鮑永勝等五人,日前受邀在北部參加「法務部藥物防治司法改革座談會」,由前衛生署長涂醒哲主講,主題為「藥癮無罪、販毒重罪」,盼取經參考早期「鴉片牌」的模式,來改變目前台灣毒品氾濫的問題,共邀請社會各界兩三百人參與座談。
把毒癮者視為慢性患者
會中提到,未來也許能參考「鴉片牌」的模式,深受毒品成癮所苦的人,經過政府登記審核,到醫院掛門診領取藥物,不在將毒癮者視為單純犯罪者,而是慢性病患者去協助進行治療。
座談會中指出,過去由於毒品私下交易,價格高昂,因此有人挺之走險販毒,也有人為了買不起高價毒品而去犯罪,但如果取得毒品很廉價,自然就沒有走私反毒的問題,相對的能有效降低犯罪率,也減少監獄人滿為患的情況。
主愛之家協助更生人回歸社會
曾皓彥說,戒毒的政策見仁見智,但對主愛之家而言,只要能夠讓台灣人民早日脫離毒品危害都樂見其成,未來如戒毒改去醫院治療,主愛之家仍會運用過去累積的經驗,協助更生人健全職能、協助就業、回歸社會的教化工作。
持「鴉片牌」可便宜買
毒梟無利可圖自然萎縮
根據涂醒哲在新台灣新聞周刊上發表的文章中指出,當年鴉片戒除,由杜聰明博士採用人性化、醫療化的方式,除了實施解毒治療,政府當局還廣發「鴉片牌」,只要上癮者登錄有案,即可按牌向政府購買便宜的鴉片,不必去買昂貴的走私貨。而毒梟在無利可圖下自然萎縮,也不再去「擴展業務」,因此新的鴉片吸食者不再增加,舊的鴉片上癮者也因為接受治療而數目下降。
隨著有人過世、有人戒除成功,使鴉片上癮者由一九○○年的一六九、○六四人(占當年總人口的六.三%),成功地減少成一九二一年的四五、八三二人(占當時人口的一.三%),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台灣已幾乎沒有鴉片煙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