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田德財/報導
陳納德夫人陳香梅,前天病逝,享年九十四歲,原設置在台北二二八紀念公園的空軍飛虎隊陳納德將軍銅像,二○○六年八月十二日,在花蓮空軍四○一聯隊內的 「飛虎紀念館」揭幕,當時陳香梅自美國來花蓮主持。
當天陳香梅感性地說,陳納德將軍的銅像終於回到家裡,希望大家珍惜這段中美合作的歷史,也期盼大家知道八年抗戰真的很不容易。
四○一聯隊棣屬的飛行第五大隊,當年為飛虎隊之一,空軍為紀念陳納德事蹟,同意曾擔任第五大隊大隊長的田在勵建議承辦飛虎年會外,也將原在台北市新生公園的陳納德將軍銅像等相關歷史文物,全部遷移至第四○一聯隊隊史館永久保存。
四○一聯隊棣屬飛行第五大隊 當年為飛虎隊之一
二○○六年為使飛虎史蹟永續保存,經空軍司令上將沈國禎、花蓮四○一聯隊長田在勵積極規劃,將原陳列在新生公園的陳納德將軍銅像移至花蓮聯隊隊史館永久保存,並獲台北市長馬英九及空軍松山基地指揮官吳賓求協助,順利完成搬遷。
一九九六年間,台北市二二八和平公園內的陳納德銅像,經台北市政府二二八紀念館籌建小組會勘結果,認為現存的銅像風格和紀念館未來的規劃「不太搭調」需遷移,銅像才從台北找到花蓮的安置地點。
陳納德銅像,立於民國一九六○年四月,銅像下方和左側有中英文的銘文,簡單介紹陳納德生平,右側有程滄波為銅像寫的禮讚文,稱讚陳納德「功高百戰,志節絕倫,纓冠披髮,飛虎凌雲,亦曰仁義,終摧暴秦,風雨如晦,念玆異人,勒詞貞石,永懷殊勳,英靈常住,萬古千春」,銅像後方有葉公超先生所書寫的介紹陳納德的生平。
美國空軍少校的陳納德,一九三七年退伍後,應蔣宋美齡之邀,擔任我國空軍顧問。
中日戰爭爆發後,他號召美國志願隊員至中國戰區參戰,在雲南昆明籌建航空學校,協助訓練我國空軍飛行員,隔年返美遊說總統羅斯福,同意我國購入一百架英製的P-40型戰鬥機,並編成「中美空軍混合團」,美國空軍則稱為「第十四航空隊」。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七日,陳納德率領兩中隊戰機抵達昆明,三天後,日機十架來襲,被擊落六架、擊傷三架,中美飛機無損,昆明民心士氣大振,輿論稱這些空軍健兒為「飛虎」,「飛虎隊」因此得名。
二戰期間飛虎隊擊落敵機299架 只損失了12架
二戰期間,飛虎隊擊落敵機二百九十九架,只損失了十二架,傑出的訓練與戰術聲威遠播。戰爭勝利前夕,陳納德因與長官史迪威不和,黯然返美,出現成千上萬民眾夾道送行的場面。
退伍後的陳納德仍堅持支持我國,並在一九四五年重返中國成立民航公司,協助國民政府遷台運輸工作,一九四七年迎娶常報導飛虎隊英勇事蹟的女記者陳香梅,雖然兩人年齡相差三十餘歲,但堅貞的愛情成為一段佳話。
一九五八年七月十八日,美國國會有感於他對亞太和平貢獻,同意晉任為榮譽中將,九天後,陳納德病逝紐奧良,但他的英勇事蹟,不但傳誦迄今,也讓飛虎隊的精神長存於台美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