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田德財/特稿
清明連假,鐵路一票難求,公路塞得一塌糊塗,這是政府不作為的結果,一票難求喊了快四十年,問題仍沒解決;公路塞車更是寸步難行,記得幾年前有網路笑話說,「開車上蘇花公路,最好多帶乾糧,或自備烤肉用具,半途塞車可派上用場。」 這是人民手揶揄塞車問題,不過最怪的是有些官員,不苦民所苦,還說了許多「經典」風涼的「官話」。讓塞車民眾氣上加氣。
二○○九年端午連假國道塞爆,當時媒體報導現任交通部次長、時任交通部路政司長的祁文中,從花蓮出發走台九線經國五匯入國三,花了六個多小時,他對媒體說「塞車是一種幸福」。引爆話題熱烈。
不過,祁文中後來主動澄清他的本意是指「經濟好轉是一種幸福」,他以用路人心態對媒體說,塞在車陣中不妨轉換一下心情,想想有那麼多車在美好的假期出遊,代表經濟漸好轉也是一種幸福,絕非說「塞車是一種幸福」,對意見表達不夠清楚引起誤解表達歉意。
賀陳旦遇塞車
回應可改走替代路線
賀陳旦前天視察國五及蘇花公路時,平常一個半小時的車程,也走了二小時廿分鐘,在車陣中塞了五十分鐘,他接受媒體採訪時回應說,「若是私人行程,他會與家人事先規畫改走替代路線,一起體驗蘇花山海的美景,邊走邊旅遊。」這了話馬上被民眾當話題抨擊。
一國之交通首長塞車,用這種心境看塞車,難怪網民重炮批評,後來賀陳旦多次解釋,前往東部走隧道花費時間約六十五分鐘,若走蘇花公路預估為七十三分鐘,僅差八分鐘、路程沒有差太多,他認為,旅遊路程本身就是過程與發現,與其在隧道中一部接一部單調地慢慢開,若願意走已經改善安全的蘇花公路,適當轉彎、運行、賞景,並非壞事。
賀陳旦去年二月二二八連假首日,國道湧現大量車潮,部分路段不到時速廿公里,賀陳旦早上九點廿分從交通部出發,欲前往湖口服務區視察,原本預計十點廿分抵達的車程,不料也遇上大塞車,塞到十一點卅分才下車。賀陳旦當時坦言,很意外一路上竟然這麼塞,他也笑稱應該是北部陰雨綿綿,民眾迫不及待要南下「奔向陽光」,把塞車問題看成「奔向陽光」,也被討論 。
曾說塞車當體驗當地文化
賀陳旦去年八月廿九日到花蓮視察交通建設時,表達塞車類似的想法。賀陳旦當時說,「行車壅塞時間,可以當作到花蓮體驗縱谷,放慢速度、體驗當地文化並促進當地消費,是幫助地方經濟最好的方式」。這些話再引爆討論。
交通部官員,體驗公路塞車味道也許是好事,但實不宜講些不能被社會大眾能接受的「不食人間煙火的官話」, 要體恤塞車民眾的焦慮,因為民眾不是交通部長,交通部長則需以民眾的立場思考塞車的心理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