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穗/記者黃聰明報導
由鶴岡國小校長、全體教師部落耆老、家長會、部落工班共同合作下搭建的傳統住屋,這個月初完工,成為吸引清明連假返鄉的村民到場觀賞拍照的景點。
鶴岡國小在今年參與第一屆教育部國教署推動「原民重點學校新校園運動」的專案計畫,由太巴塱部落子弟的校長孫秉棚帶領著學校主任、老師們及部落耆老、家長會、部落工班共同合作下搭建,這個月初完工,一進入校門口,即可看見一處具阿美族文化特色的傳統住屋,這是鶴岡國小在民族文化教育的開端。
在搭建之初,學校開了數次的會議,集合部落耆老、部落工班、家長會共同討論家屋的型式,在大家的溝通與努力合作下有了這個初步成果。家屋成了凝聚部落與學校,恢復了屬於鶴岡的部落傳統。
這棟家屋透過部落工班、技術、人力等資源,部落頭目、耆老的指導完成校園改造,期盼能凝聚鶴岡部落的共識,重新恢復鶴岡部落的文化傳統,提供學生在學校的環境營造學習部落流失中的文化及族語,啟發學生對自我文化認同與學習動機。
沉浸阿美族文化氛圍中學習
家屋設置在校園大門的入口處右側,讓學校學生能沉浸在阿美族文化的氛圍中學習,不似博物館式的展覽方式,透過學校民族文化課程、族語教學有了實際的空間場域,使老師能帶著學生踏進學習,阿美族文化傳承學習活用於校園之中。部落家長也將長年放置家中的古老文物、生活器具借給學校做為展示學習,讓文化再次在校園中展現生機。
學校期盼孩子可以親身接觸阿美族傳統住家、器物,文化不再只是課堂書本上遙不可及的圖片,孩子可以在學校親身接觸阿美族文化。
學校把這棟家屋取名為「La luma」an 」也是取自「我們是流著同樣血脈、同宗族的一家人」之寓意。只要你認同,我們就是一家人的意思。
孫秉棚表示,本次計畫將校園特色環境營造分為人文創意導入學習空間改造、傳承部落文化歷史記憶、原民工藝文化展現、使用生態材料友善環境、各部落族語教育推廣,以上五大施作面向藉由校園空間的營造,學校成為部落文化特色的學習環境,並採僱工購料的方式進行。
阿美族觀生活教育
他說,在未來,學校對「La luma」an」有更深刻的期待,以主屋為起點,再搭建taluanr工作屋、sefi廚房、suku穀倉、露天燒陶等,讓家屋的形式更加完整。在課程上也進行民族文化、阿美族的食農教育、阿美族觀的生活教育,提供學生部落文化特色及族語學習的環境,激發學生自我文化認同與學習動機,讓孩子循著祖先走過的路前進茁壯。
學校也將於四月十四日舉行「La luma」an」家屋的灑祭儀式、升火、共食,到時藉由頭目、耆老們的祝福,讓學校的民族文化教育更落實,教育孩子成為真正的阿美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