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謝宗璋/報導
花蓮忠烈祠前身為日治時期的花蓮港神社,原貌幾乎已拆光或改建,立於東側的銅製神馬可說是少數被保留的日本神社遺物。不過兩側腹原有的社徽,在戰後被改刻為青天白日徽,成為當年政府推動去日本化的見證者。
神馬是每個神社的組成要素之一,是受到祭祀的眾神在人間與神域往返的主要坐騎。根據日本史料記載,奈良時代就已有為祈願向神社奉納馬匹的習俗,奉納者由皇族至平民都有。
早期會飼養真正的馬,但比較麻煩,後來就以銅製雕像替代。日本神社內的神馬大多是以青銅鑄造,神馬的側腹都鑄有當地神社的代表社徽,雕工講究,紋飾相當精緻。
銅製神馬的出處
忠烈祠的這匹銅製神馬從哪來?現任大漢技術學院觀旅系講師,同時也是文史工作者的黃家榮表示,根據昭和十一年(一九三六年)一月卅日的《台灣日日新報》報導,「東臺灣無盡會社」(日治時期的合會儲蓄機構,為戰後中小企業銀行的前身)獻納一匹銅製神馬於花蓮港神社。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神社器物因為屬於國家神道,所以未遭受破壞。雖逃過戰亂,戰後,一九七四年二月廿五日,中華民國內政部發布《清除臺灣日據時代表現日本帝國主義優越感之殖民統治紀念遺跡要點》,台灣各地神社多難逃被拆除,或改建為忠烈祠的命運,花蓮港神社也不例外。
然而這匹銅製神馬卻被保留下來,黃家榮表示,或許神馬英姿煥發、神采奕奕的形象,正好可以當作蔣中正的坐騎,或是政府考量其為動物造型,可為忠烈祠增添庭園造景。
黨徽曾遭潑漆
不過兩側腹原有象徵日本神社的徽章卻被抹除,取而代之的是「青天白日徽」。黃家榮說,在黨國不分的年代,先是被改成中國國民黨黨徽,直到二OO九年青年節遭不明人士潑灑黑色油漆,花蓮縣政府才改為現今看到的中華民國國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