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 2025 年 6 月,花蓮與台東整體房市皆呈現交易量疲弱的態勢,基於部分最新數據尚未完整公布,此分析依據已公開統計資料與報導為主,針對2025年1月至6月花蓮及台東地區(二手屋、預售屋及新成屋)交易量下滑的原因,分別從下列五個面向進行分析:
雖然自2024年底起全球升息腳步趨緩,但貸款利率仍處於相對高點,購屋負擔增加,導致買方延後進場。
房貸利率約在 2.3–2.5% 之間,相較疫情期間的低利環境明顯吃重,尤其影響中南部與非都會區購屋意願。
花東地區就業結構以觀光、農業、公教為主,平均薪資水準偏低。
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資料,2025上半年全台實質薪資零成長或微幅負成長,使潛在買方保守觀望。
2024年央行第四波信用管制措施影響未解,針對第二戶以上購屋貸款成數降低,使得投資型買方退場。
對花東地區原本就以自住為主的市場來說,更壓縮了非自住需求(投資客、置產族)。
屋主因為稅負考量傾向「不賣、續持有」,減少市場流通性。
特別是新建案交屋後屋主選擇長期持有出租或自住,造成二手市場供給變少、交易萎縮。
花東人口長期外移(2024–2025年繼續呈負成長),導致剛性需求基礎薄弱。
自住需求原本就不旺,進一步放大交易下滑的幅度。
2024年4月的花蓮強震(超過規模7.0)造成部分建物倒塌與基礎設施受損。
即使災後修復進展中,部分購屋族仍心存疑慮,延後購屋計畫。
此因素特別影響花蓮吉安、花蓮市區一帶的購屋意願。
預售屋與新成屋受成本支撐,建商不願降價,使房價維持高點。
中古屋屋主大多「惜售」、僅願意小幅議價(約5–10%),造成買賣雙方難以成交。
觀望氣氛濃厚,多數買方認為價格高點已過,傾向等待更大幅度的調整再進場。
價格「僵固」的結果就是成交「卡住」,使交易量急劇縮減。
2024–2025年間花蓮有多個大型預售案交屋(如:日出好學、超綻、御上雙星等),一方面使供給湧現,但也使部分買方轉為觀望新案交屋狀況。
交屋後轉手意願不高,加上貸款壓力,供給不易釋出。
多數新案集中在吉安鄉、花蓮市與台東市周邊,產品同質性高(如2–3房電梯大樓),導致選擇多但吸引力有限,去化速度(註1)變慢,連帶影響整體成交量。
註1:「去化」是房地產市場中的專業術語,全名為去庫存化,意思是建商或屋主將房屋銷售出去,讓市場上的待售房屋數量減少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