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結構多寡 影響房市供需
花蓮縣少子化和老化嚴重 如何刺激成長成為課題
記者田德財/特稿
花蓮縣人口逐年降低,從最高卅五萬到目前卅二萬餘人,創四十年來最低紀錄,學者專家研究,普遍認為,人口是影響房市的重要因素,縣市或行政區的淨人口移入較多,對房地產的去化有較大的助益,因為房市的鋼性需求是當前影響房地產交易的重要原因。
住宅需求同時包括消費與投資兩部分,理論上房價應同時受到總體經濟、金融市場、以及人口社會面因素的共同影響,由於人口社會面因素的改變較緩慢,故以往文獻在探討房價的長期變化時,較著重於總體經濟面與金融面變數的分析,而忽略人口社會面變數的影響。不過,在全球主要開發國家均共同面臨少子化與人口老化的趨勢下,有關人口結構改變對於房地產市場(尤其房價)的影響逐漸開始受到重視。
房市交投與人口的多寡有一定的關聯性,從最近幾年的實務中,國內具有最多人口紅利的城鎮首推台中市;若從全台六都人口淨遷入狀況來觀察,台北市與新北市已連續三年為負成長,桃園和台中則反是,連續三年都呈增加走勢,特別是台中移入人口持續增加的趨勢更為明顯,其中,又以南部地區的買方有顯著提升,同時也帶動台中南區地產的買氣。
學者研究發現,長期而言,房價與生育率之間的關係是房價朝向生育率修正。生育的決定是較為外生的變數,其主要受到女性勞動參與率的影響。而扶老率與房價的相關主要是在長期的趨勢上,在短期,房價和扶老率都受到自我相關及女性勞動參與率的影響最大。
以實證結果推論,台灣這些年的人口結構與房價的相互影響順序為,首先女性勞動參與率的改變影響一般生育率的變化,而後長期而言,房價和扶老率會跟隨著改變。房價和一般生育率在短期也會相互調整,扶老率這樣的人口結構變數則是在較長期而言才會引起房價的修正。
花蓮縣目前少子化和人口老化嚴重,從日本經驗來看,人口結構改變對花蓮未來房市的衝擊是急需正視的問題。所以,花蓮縣的人口要如何增加,不是單純獎勵生育一途,還需有更高層次的人口增加策略,例如更多較高待遇的就業市場。
行政院院曾表示為了讓國家生生不息,未來的人口政策將從「育人」、「攬才」與「移民」三大方向進行。在「育人」方面,規劃總生育率提升,策略措施則包括推動幼兒照顧津貼、非營利幼兒園與私立幼兒園公共化等。
然而,少子化的成因十分複雜,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勞動、居住環境等層面;何況生育率回穩後,要等這群新生代長大成人,還需要廿年以上的養育時間,人口問題恐怕不是單純的「獎勵生育」可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