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房市政策緊縮,央行選擇性信用管制(俗稱「限貸令」)及房價居高不下,導致不少購屋族因貸款成數不足、財務壓力過重,選擇解約退場。根據不動產業界統計,部分建案的解約率達到歷年新高。這也讓「解約違約金」問題浮上檯面,其中15%違約金是否必然適用,成為市場焦點。本文將從法律、實務及策略面分析,協助買方及建商降低衝突與損失。
契約約定優先,但仍受《消保法》保障
預售屋契約通常明訂「買方解約需支付已付價金的15%」作為違約金,但此比例並非絕對。
依《消費者保護法》第12條及第14條,若條款顯失公平或對消費者不利,得認定無效。
內政部預售屋定型化契約範本規定,違約金比例通常為「已付價金的5%至15%」之間,且必須合理反映賣方實際損失。
法院實務判決:違約金可減免
根據《民法》第252條,法院可酌減過高違約金。若建商未能舉證實際損失,法官可降低違約金比例。
常見案例:法院裁定買方解約需支付5%至10%不等的違約金,理由是房屋可再售出,建商損失有限。
貸款成數緊縮:央行限制高價住宅、特定地區、投資客貸款成數,許多買方核貸金額不足,只能解約。
利率上升:央行連續升息使房貸成本增加,財務槓桿壓力加大。
預售屋期程長:購屋族在簽約時未預料到政策變動或資金調度困難,解約成為止血選擇。
策略 | 說明 | 實務建議 |
---|---|---|
與建商協商減免 | 主動提出證據顯示無惡意違約,建商可酌減違約金以降低糾紛 | 準備財務困境證明、貸款不足核准函、醫療或突發事故證明 |
爭取轉售合約 | 在建商同意下,找尋接手買家,可避免高額違約金 | 注意是否須繳納「換約費用」 |
法律途徑救濟 | 違約金過高或條款不公平時,可向消保會申訴或提起訴訟 | 先進行調解,避免漫長訴訟成本 |
分期退場 | 協商分期支付違約金,降低一次性財務壓力 | 適合短期資金困難者 |
彈性違約條款設計:在契約中設計合理違約金區間,避免後續訴訟與品牌傷害。
二次銷售策略:建立解約物件快速轉售機制,減少庫存成本。
財務審核強化:在簽約前加強買方財務能力審查,降低未來解約率。
客戶關係管理:協助買方辦理貸款轉介、財務規劃,降低解約發生率。
央行限貸令短期內不易鬆綁:目的在抑制房價與投機行為,購屋族需提高自備款比例。
建商銷售模式轉向保守:更多預售案採「低首付、延後付款」策略以吸引自住客。
購屋族財務規劃更重要:簽約前務必預估未來貸款條件與利率波動。
「違約金15%」並非鐵律,買方可透過協商、轉售、法律救濟等降低損失;建商則應加強風險控管與客戶服務,減少解約潮帶來的財務與品牌風險。
面對央行限貸政策和高利率時代,理性評估財務能力、降低槓桿,是購屋者避免踩雷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