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不動產新聞 活動消息

活動消息

2025-10-08
地震及自然災害對房市有無影響
分享至


 

花蓮因地理位置除地震外,也有其它自然災害發生,如颱風及近日的馬太鞍堰塞湖溢流事件,而這些對花蓮房地產有無影響呢?

一、即時衝擊(0~3 個月)

  1. 實體損害與重建成本上升

    • 受災房屋、道路、橋樑、公共設施受損,造成短期大量修復與重建需求;受損資產短期內失去使用價值,出售或出租難度大幅提高。

  2. 交易停滯、買方觀望

    • 災區出現大量不確定性(地質穩定性、後續降雨風險、保險理賠時程),買方和銀行通常會暫停放款或推遲看屋,導致成交量急縮、議價空間擴大。

  3. 保險與撥款需求暴增

    • 居民與房東會申請災損理賠、臨時救助與重建補助。保險公司短期要處理大量理賠申請,若損失超過可承受範圍,會反映到未來保費或承保條件收緊。

  4. 旅宿/觀光短空窗期

    • 花蓮東部依賴旅遊經濟,災害會立即打擊區域旅宿與短租需求,間接壓抑相關不動產收益。

二、中期影響(3–12 個月)

  1. 區域價格分化加劇

    • 受災嚴重或地質風險高的地段,房價與租金可能下修並且成交速度慢;反之,非受災或位置更安全的區域可能因移居/重建需求而相對抗跌或回補。此現象造成「同縣市內部差異化」明顯擴大。(觀察自歷次大型天災復原模式)

  2. 銀行與貸款條件收緊

    • 銀行為控管風險會提高對受災區的不動產估值折讓或要求更高自備款,導致潛在買方負擔增加。若放款審核更嚴,房市復甦更慢。

  3. 建商與開發者策略調整

    • 新案投資評估將更重視地質風險、排水與防災投資(如提高基礎、改良排洪設計),使得未來建案成本上升,且建商可能暫緩在高風險區推案。

  4. 保險與公共支援制度檢討

    • 保費、承保範圍與政府救助辦法可能修正,政府也可能投入更多防災基礎建設補助或重劃受災土地使用。這些政策變動反過來影響投資誘因與持有成本。

三、長期結構性影響(1 年以上)

  1. 土地與用途重新評估

    • 長期而言,政府與地方在做防災評估後,可能會限制某些高風險地帶的建築密度或改為開放空間(如滯洪用地、公園),導致可建築面積縮小、或須強制改良建築標準。這將改變區域供給結構與未來價格基準。

  2. 風險溢酬與價格折讓常態化

    • 投資者與保險市場會在價格中內化風險:高風險地段未來可能長期以折讓價交易,且對外來資金投資吸引力下降。核心安全地段或有基礎建設保障的區域則更具長期吸引力。

  3. 區域經濟與人口變動

    • 若災害導致就業或觀光產業持續衰退,可能引發人口外流,使當地房市長期低迷;相反若重建投入大、基礎建設升級,則有機會在數年到十年內回復或轉型成新的發展面貌。

四、對不同利害關係人的具體建議

A. 居民 / 房屋持有人

  • 立刻:拍照存證、向保險公司與縣府申請災損鑑定與救助、追蹤官方疏散與重建資訊。

  • 中期:評估是否做耐震加固、地基加固或搬遷;若擬出售,應考慮公開揭露災損與修繕紀錄(誠信交易),並考慮接受折讓或等待修復後再出售。

  • 保障:檢視保單涵蓋範圍(洪水、土石流、地震相關損失)並向保險公司洽談理賠流程。

B. 潛在買方(自住或投資)

  • 自住者:若選擇購買受災或潛在高風險區,務必要求專業地質與結構安全評估、查閱防災與疏散計畫,並把修復成本納入預算。

  • 投資者:短線投機風險升高;若無防災加值或長期租賃需求,建議暫緩出手或鎖定低風險核心區域。

C. 開發商與建商

  • 重新評估地段風險、提高設計標準(地盤改良、防洪堤、排水系統),並在行銷時強調防災設計與保固。必要時推遲高風險區推案或改變土地用途。

D. 政府與主管機關

  • 加速風險監測、完善疏散警報與跨部會協調機制;檢討受災區土地使用管制、重建補助與保險扶助方案,避免重建過程造成次生災害或不當投資。

五、結論(要點整理)

  • 短期:重點是安全與救援,房市交易與價格會短暫受挫、成交量明顯下降(信心衝擊)。

  • 中期:價格與交易將呈「區域性分化」,受災嚴重區段折讓幅度較大;保險費率、貸款條件與開發成本可能上升。

  • 長期:若政府執行有效的重建與風險管理、並投入基礎建設改善,區域能逐步回復;否則有可能進入長期折讓與人口結構改變的惡性循環。

 

 


關於我們  |  廣告刊登  |  客服信箱  |  免責聲明  |  隱私權聲明

立康開發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16060735
www.ksnews.com.tw
TEL︰(038)340131 ext 317
FAX︰(038)341406
地址︰97048 花蓮市五權街三十六號
對本網站的意見請寄︰888housesksd@gmail.com
客服電話:03-8331236 (服務時間:星期一至五 8:00-11:30;13:30-17:30)

掃描分享QR Code